2025年8月,一場跨越千里的“推普助力鄉村振興”行動在甘肅天水展開。
國家級重點團隊——濟寧職業技術學院電子信息工程系“芯語通鄉”社會實踐團,在
郭福燕、孫萌兩位指導教師的帶領下,集結
尹延璐、梁晨等骨干成員,于
8月5日至12日赴天水市開展專項實踐。此次活動得到甘肅省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的鼎力支持,不僅收到官方歡迎函,更獲政策指導與資源保障,為實踐團扎根鄉村、服務基層筑牢了堅實根基。
圖為甘肅省語言文字委員會歡迎函。梁晨 攝
走村入戶:摸清語言痛點,定制推普方案實踐團的工作從傾聽鄉村需求起步。首站抵達桃墟鎮金鑫村后,隊員們通過拉家常、開座談會的方式,與村民面對面交流,初步掌握當地普通話普及情況。隨后,團隊轉戰齊壽鎮廖集村,創新采用“線上問卷+線下走訪”雙模式,精準收集語言使用數據。調研結果清晰顯示:當地95%以上村民日常以方言溝通,普通話使用率低,這一現狀成為制約村民外出就業、農產品外銷的“隱形壁壘”。

圖為梁晨向村民講解普通話的重要性以及推普政策。王璟琳 攝

圖為王曉娜等人向村民發放調查問卷了解當地普通話使用現狀。王夢語 攝
針對這一問題,實踐團迅速聯動廖集村村委會與鎮政府,推出“政策宣講+趣味教學”組合舉措。在政策宣講會上,隊員們用通俗的語言解讀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政策,結合“會說普通話,能接外地單”“學好普通話,打工不犯難”等鮮活案例,讓村民直觀感受到普通話的實用價值;在“趣味普通話課堂”上,隊員們將方言與普通話對比、生活場景對話模擬融入教學,比如教村民用普通話介紹自家種植的油蟠桃、胡麻,讓原本枯燥的語言學習變得生動易懂。

圖為尹延璐等人與金鑫村村民們開展推普現場交流會。王曉娜 攝
實踐期間,隊員們還主動挽起袖子、拿起農具,參與油蟠桃分揀、幫村民推車、胡麻晾曬等農事勞作。“在地里干活時,村民會跟我們說‘之前想把果子賣到外地,可打電話跟收購商說不明白’,這些話讓我們更清楚推普工作的意義。”隊員梁晨說道。通過勞作,團隊不僅拉近了與村民的距離,更深入了解到當地特色農產品的產銷困境,為后續精準幫扶埋下伏筆。

圖為尹延璐、王曉娜等人幫助村民們分揀油蟠桃。梁晨 攝

圖為梁晨、張恒睿幫助村民推車。尹延璐 攝

圖為團隊成員們一起幫助村民晾曬胡麻。梁晨 攝
校園行動:播撒語言種子,點亮成長之路“老師,‘八百標兵奔北坡’怎么讀才不繞口呀?”在齊壽鎮中心小學,孩子們圍著實踐團成員好奇地提問。這里的“語言難題”曾讓師生困擾:教師普通話考證渠道少、等級要求高,課堂上難免摻雜方言;學生習慣用方言交流,部分家長也覺得“孩子在村里上學,不用學普通話”。

圖為梁晨等人向當地小學生們發放調查問卷了解當地學生普通話使用情況。王璟琳 攝
為破解這些問題,實踐團量身設計“推普+青少年語言文化素養”特色活動,把課堂變成了充滿歡聲笑語的“語言樂園”;顒右潦,隊員們結合升學考試、外出研學等案例,向師生講解普通話的重要性,并現場演示國家通用語言學習平臺的使用方法,為大家打通線上學習渠道。隨后的互動環節更是熱鬧非凡:在“推普手抄報創作”中,孩子們用彩筆描繪“說好普通話,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愿景,一張張色彩鮮艷的作品鋪滿課桌;在“繞口令挑戰”中,“八百標兵奔北坡”“粉紅墻上畫鳳凰”的朗朗聲此起彼伏,孩子們在比拼中感受普通話的韻律美。

圖為梁晨為小學生們講解普通話的重要性以及推普政策。王璟琳 攝

圖為梁晨等人為小學生們解答推普政策疑問。尹延璐 攝

圖為團隊成員們指導小學生們繪制推普手抄報。劉樂彤 攝

圖為小學生們相互展示所作手抄報,并與推普團隊合影留念。劉樂彤 攝

圖為小學生用普通話朗讀繞口令。劉樂彤 攝
“以前覺得普通話不好學,今天玩游戲的時候就學會了好幾句!”五年級學生王梓軒舉著自己的手抄報開心地說。這場寓教于樂的活動,不僅打破了傳統語言教學的刻板印象,更在孩子們心中種下了“學好普通話、講好普通話”的種子,為鄉村教育注入了語言活力。
產業賦能:科技+語言雙驅動,激活鄉村經濟在齊壽鎮生態文化產業園,實踐團看到了鄉村產業發展的潛力,也發現了其面臨的困境。產業園地處半山腰,地勢陡峭導致農作物收成不穩定,加上員工與外地客戶溝通存在語言障礙,電商直播找不到專業團隊,優質農產品“藏在深山人未識”。

圖為團隊成員向楊園長了解齊壽鎮生態文化產業園情況。王璟琳 攝

圖為團隊成員與楊園長探討產業園所遇問題。楊皓冰 攝

圖為團隊成員們跟隨楊園長參觀產業園。楊皓冰 攝
結合電子信息專業優勢,實踐團為產業園量身打造“智慧農業+語言賦能+電商培育”三維幫扶方案。針對收成問題,隊員們提出引入“智慧生產可視化管理系統”,通過傳感器實時監測土壤濕度、溫度、光照等數據,幫助農戶科學種植,提升作物產量;為解決溝通難題,團隊搭建標準化語言數據庫管理系統,收錄農產品介紹、客戶溝通常用話術等內容,方便員工學習使用;圍繞電商直播需求,隊員們開展“一對一”培訓,從普通話發音糾正、農產品專業術語講解,到直播腳本設計、粉絲互動技巧,全方位指導產業園員工打造專業直播團隊。

圖為團隊成員向村民開展電商直播專項培訓。姜召鑫 攝

圖為團隊成員為產業園搭建標準化語言數據庫管理系統。姜召鑫 攝
此外,實踐團還以普通話為傳播載體,拍攝產業園生態旅游宣傳片,通過鏡頭展現油蟠桃種植基地、胡麻花海等特色資源,助力提升產業園知名度。目前,產業園已與實踐團達成合作意向,后續將逐步落地智慧農業系統與電商培訓計劃,讓“語言+科技”真正成為農戶增收的“金鑰匙”。
校地聯動:凝聚合作力量,拓寬推普路徑“將專業優勢與鄉村需求深度結合,你們的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在甘肅林業職業技術大學的座談會上,該校團委劉副書記對“芯語通鄉”實踐團的工作給予高度評價。此次交流是實踐團拓展推普渠道的重要舉措,在甘肅省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的協調下,兩校圍繞推普助力鄉村振興展開深入探討。

圖為團隊成員與甘肅林業職業技術大學開展推普工作交流會。王璟琳 攝
會上,郭福燕、孫萌老師詳細介紹了“芯語通鄉”實踐團的發展歷程、天水推普成效,以及“語言賦能+專業幫扶”的工作思路;甘肅林業職業技術大學則分享了其在鄉村生態建設、農林產業幫扶中的經驗。雙方一拍即合,正式達成“聯盟共推普”戰略合作意向,約定今后將整合兩校教育資源、融合兩地文化特色、共享社會實踐經驗,探索“高校聯動推普”新模式——比如聯合開展鄉村推普志愿者培訓、共同研發適合鄉村的語言學習課程等。

圖為團隊成員在志愿者的帶領下參觀甘肅林業職業技術大學。 尹延璐 攝
座談會后,實踐團還走進甘肅林業職業技術大學實訓基地,開展普通話專題培訓。隊員們通過示范朗讀、情景模擬等方式,幫助該校師生提升普通話應用能力,助力他們應對普通話等級考試。“兩校合作能讓推普力量更集中,也能讓幫扶措施更貼合鄉村實際。”郭福燕老師表示。

圖為團隊成員與甘肅林業職業技術大學志愿者們合影留念。尹延璐 攝
青春答卷:架起語言之橋,繪就振興圖景8天的實踐雖短,卻在隴原大地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跡。從田間地頭的問卷調研到校園里的趣味教學,從產業園的科技賦能到高校間的聯盟共建,“芯語通鄉”實踐團用專業與熱忱,搭建起一座聯通城鄉的“語言之橋”。
此次實踐不僅讓“學好普通話、用好普通話”的理念走進鄉村、走進校園、走進產業一線,更探索出“語言賦能+智慧助農+校地聯動”的鄉村振興新路徑。未來,實踐團將繼續深化與甘肅當地的合作,落實兩校聯盟共識,讓普通話成為傳承鄉村文化的紐帶、推動產業發展的引擎,用青春力量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更多力量。(通訊員 尹延璐 梁晨 王璟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