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西北工業大學生命學院“智承古韻:AI+生物技術賦能傳統工藝創新實踐”實踐隊在陜西寶雞展開深度實踐。團隊上午探訪百年藥企紫光辰濟,探尋中醫藥現代化路徑;下午走進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追溯青銅文明中的工藝智慧,一日緊湊行程盡顯傳統技藝與現代科技的碰撞交融。
圖為實踐隊員與紫光晨濟藥業技術人員合影 王靜雯供圖
上午:百年藥企的守正創新實踐
清晨,實踐隊在王軍老師帶領下走進紫光辰濟藥業。通過企業宣傳片,隊員們系統了解到這家始于1918年的藥企變遷:從“達興堂”藥鋪到地方國營制藥廠,再到現代化藥企,規模雖變;但“藥材必道地、炮制必如法”等《六必令》祖訓始終堅守。“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的古訓,讓隊員們深切感受到企業對品質的執著。
隨后的專題座談會上,紫光辰濟副總經理王靜等7位企業領導與團隊圍繞“老字號的現代化突圍”深入交流。針對中藥有效成分提取、質量控制標準等技術瓶頸,雙方結合人工智能與生物技術應用展開熱烈探討。王靜透露,企業正規劃聯合高校建立“經典名方二次開發實驗室”,以循證醫學驗證傳統藥方療效,響應《中藥注冊管理規定》。實踐隊提出強化“道地藥材”標識、擴大《六必令》文化影響力等建議,獲企業積極回應,雙方約定推進產學研融合。
隊員們還參觀了生產車間:炮制車間里,傳統藥材的凈選、切割工藝展現古法匠心;檢測實驗室中,精密儀器嚴格檢測藥品成分;樣品儲存間的恒溫恒濕環境,則體現全流程質量管控。直觀的生產場景讓隊員們對中成藥制作有了清晰認知。
圖為實踐隊員參觀藥廠留樣室 岳子豐供圖
下午:青銅重器中的文明密碼
午后,實踐隊轉場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在“青銅鑄文明”主題展中開啟三千年技藝溯源。展廳入口的“青銅器之鄉”巨型浮雕,勾勒出從周原窖藏到雍城遺址的考古軌跡,隊員們仿佛置身西周工匠的鑄造現場。
從鐫刻“宅茲中國”的何尊,到記載司法案例的(亻朕)匜,從紋飾繁復的害夫簋到見證秦人世系的秦公镈,一件件青銅重器如立體史書,展現周秦工藝巔峰。秦公镈銘文與《史記》記載的印證、饕餮紋中融入的羌戎元素,讓隊員們深刻認識到這些文物既是技藝載體,更是文化交融的見證。
圖為實踐隊員在陜西省寶雞市青銅器博物館前合影 王晨仰 左紫怡供圖 一日調研讓隊員們深刻體會到,無論是中醫藥還是青銅工藝,傳承創新都需在堅守傳統智慧的基礎上,以現代科技破解難題。團隊將持續探索“AI+生物技術”賦能傳統工藝的可能,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