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欽州老街的晨光漫過斑駁騎樓,當紫紅陶土在青年學子指尖漸顯雛形,一場跨越時光的對話正在悄然發生。2025年7月,廣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古驛新瀾”實踐團隊懷揣熱忱奔赴欽州老街,既以調研者的嚴謹挖掘文化根脈,也以體驗者的真誠感受市井溫情,在建筑肌理、民俗故事與非遺傳承中,書寫青春與歷史的雙向奔赴。
走進老街,隊員們最先被騎樓群的獨特魅力吸引。陽光透過雕花窗欞,在青石板路上投下細碎光影,斑駁墻面上的磚縫里,仿佛藏著說不盡的歲月故事。大家駐足廊下,仰觀中西合璧的浮雕與拱券,中式紋樣纏繞著西式線條,指尖輕撫柱礎上的精致紋樣,耳畔仿佛響起百年前商賈往來的喧囂。探訪蘇廷有舊居時,青磚黛瓦間的雕梁畫棟雖添了幾分滄桑,卻依舊能讓人讀懂昔日名流的家國情懷;推開廣州會館的厚重木門,門楣上的斑駁痕跡,默默訴說著當年舟楫云集、貨物滿倉的繁華盛景。隊員們或用紙筆細致勾勒窗欞雕花,或用鏡頭定格山墻造型,試圖將凝固在磚石木構里的文化密碼,一一拆解、珍藏。
若說建筑是老街的“筋骨”,那市井生活便是老街的“靈魂”。接下來的日子里,團隊成員鉆進街巷深處,叩開一戶戶居民的家門。在裊裊茶香中,耄耋老人動情回憶。隊員們圍坐一旁,認真記錄下這些帶著溫度的口述歷史,將散落的生活片段串聯起來,拼湊出比教科書更鮮活、更立體的老街日常——轉角處唱戲老者的婉轉腔調,街邊牌桌上此起彼伏的笑聲,都是老街最動人的煙火氣息。
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坭興陶的制作體驗,更是讓隊員們與老街文化來了次“深度擁抱”。陶坊里的光線暖得剛好,欽江紫紅陶土在木轉盤上泛著溫潤的光,幾位游客圍坐在工作臺前,正跟著匠人師傅學習制作坭興陶。有人剛接過陶土,雙手輕輕覆在上面,先試著捏了捏,感受泥土在掌心的細膩與韌勁,嘴角不自覺彎起——這是與手工藝術初遇時的好奇與欣喜。通過觀看對外地游客制作坭興陶的過程,我們發現原來一件看似簡單的坭興陶,要經過這么多道難關!此次欽州老街之行,對“古驛新瀾”團隊而言,既是一次“跳出書本”的實踐課,也是一場喚醒文化使命感的旅程。隊員們用腳步丈量平南古渡的石板路,在狀元墻廣場品讀斑駁字跡里的文脈傳承,在劉永福故居感受英雄的壯懷悲歌,真切觸摸到老街在時代變遷中的堅守與活力。他們漸漸明白,文化傳承從不是被動等待時光沉淀,而是需要年輕一代主動伸手,接過前輩遞來的薪火。
如今,實踐雖已落幕,但守護老街文化的腳步從未停歇。未來,“古驛新瀾”團隊的成員們,將帶著調研中收獲的故事與感悟,用年輕人擅長的短視頻、文字宣傳等方式,為欽州老街講好新時代的故事。就像老街從晨光中的早點攤,到暮色里亮燈的騎樓,始終充滿生機一樣,相信在青春力量的助力下,這片藏著無數故事的土地,定能讓歷史記憶與時代活力相擁,讓老街文化在新時代的脈搏中,持續煥發新生。若你也想感受這份獨特的文化魅力,不妨來欽州老街走一走,在騎樓間聽故事,在陶坊里品匠心,讓腳步慢下來,讀懂欽州的過去與現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