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清晨,武當山南神道景區正沐浴在晨光中。一群身著綠色馬甲的大學生已踏上蜿蜒的山路。隊員小王在當天的實踐日志中寫道:“山間的空氣像被過濾過一樣,帶著樹葉和泥土的清香,徒步時連呼吸都帶著甜味。”這種身體與自然的深度對話,正是團隊探索“生態保護+健康療愈”融合模式的生動縮影。
隊員們完成熱身運動后,開始了今日首次徒步。南神道景區以原始森林景觀聞名,參天古樹枝繁葉茂,林間溪流潺潺流淌,但游客遺留的礦泉水瓶、零食包裝袋在翠綠草叢中格外刺眼。“塑料瓶自然降解需要450年,我們不能讓大自然來‘消化’這些不屬于它的垃圾。”隊員小李一邊說,一邊用垃圾夾將石縫中的塑料袋夾起,裝進分類垃圾袋中。
沿著景區步道前行,隊員們很快分成三組展開“網格化”清理。第一組負責主干道垃圾撿拾,第二組重點排查草叢、石縫等隱蔽區域,第三組則帶著環保宣傳手冊向沿途游客普及知識。在一處觀景平臺,幾位游客正準備丟棄零食包裝袋,隊員小張立刻上前遞上環保垃圾袋:“您好,景區設有分類垃圾桶,前面200米就有投放點。”游客們不好意思地接過垃圾袋,主動將垃圾收進包里,其中一位家長還借此機會教育孩子:“你看大哥哥大姐姐多棒,我們也要向他們學習保護環境。”

圖為“森”靈奇愈實踐隊在清理垃圾黃雪穎供圖
正午時分,隊員們在景區服務中心設立臨時監測點,開始為游客和附近居民提供血壓、心率監測服務。“我們帶來了電子血壓計,既能記錄自己的健康數據,也能為大家提供免費檢測。”負責健康監測的隊員小陳一邊調試設備一邊說。很快,監測點前就排起了小隊,既有剛徒步結束的游客,也有聞訊趕來的當地村民。
65歲的村民周大爺看著儀器上跳動的數字有些緊張。隊員小王輕聲安慰道:“大爺您別緊張,放松坐著就好,我們幫您測完還能給您講講健康知識。”測量結果顯示周大爺收縮壓略高,隊員們詳細詢問了他的生活習慣,得知老人平時喜歡吃咸食、很少運動后,耐心建議他調整飲食結構,每天到村頭廣場散步半小時。“這些娃娃真貼心,不僅給我測血壓,還教我怎么保養身體。”周大爺拿著手寫的健康建議卡,笑得合不攏嘴。
當天的監測數據統計顯示,經過幾天的徒步和太極練習,隊員平均收縮壓較實踐初期降低5-8mmHg,心率普遍趨于平穩,靜息心率平均下降4-6次/分鐘。隊員小王看著監測儀上的數字驚喜地說:“前兩天剛來時徒步后小腿酸脹,晚上睡覺都不舒服,今天結合太極拉伸,肌肉明顯放松了,血壓也比昨天低了7mmHg。”她向圍攏的村民演示起簡易太極動作:“大家看,這個云手動作能活動腰部和肩部,每天做十分鐘,既能緩解疲勞,又能改善血液循環。”幾位村民跟著比劃起來,現場一片歡聲笑語。

圖為“森”靈奇愈實踐隊在量血壓黃雪穎供圖
午后的環保行動中隊員們帶著垃圾袋走進村莊,幫村民清理房前屋后的垃圾,同時講解垃圾分類知識。在村民李大姐家,隊員們發現院子角落堆著不少廢紙箱和塑料瓶,立刻幫忙分類打包:“這些可回收物攢起來既能賣錢,又能保護環境。我們給您留幾個分類垃圾桶,以后就能按類別存放了。”李大姐高興地說:“以前總覺得垃圾扔了就行,沒想到還能變廢為寶,以后我一定按你們說的做。”
傍晚時分,隊員們圍坐在桌旁,認真整理著當天的科研數據。血壓記錄本上密密麻麻的數字、環保袋中分類打包的垃圾、手機里記錄的太極動作視頻、手繪的自然觀察日記……這些碎片共同拼湊出一份獨特的青春答卷。隊員小張在總結會上說:“今天有位游客說我們的行動讓他改變了亂扔垃圾的習慣,這些細節讓我覺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
這場綠野青春行,讓我們讀懂了自然的饋贈,更明白了守護的意義。向綠而行,這不僅是一次實踐,更是一生的承諾。在武當山的青山綠水間,這群年輕人用腳步丈量責任,用行動詮釋擔當,書寫著屬于新時代大學生的生態答卷。他們的一次次行動,就像那些被種下的樹苗,終將長成守護綠色的濃蔭,讓環保與康養的理念在更多人心中生根發芽。(通訊員:黃雪穎 徐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