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揚州大學紅色醫療服務團聯合慧生醫療團,攜手中國藥科大學“科普惠民健康行”實踐團,赴安徽省宣城市涇縣開展暑期社會實踐。聚焦鄉村健康服務需求,團隊以醫學專業特長為依托,通過健康幫扶與尋訪革命足跡相結合的方式,踐行醫學生誓言,傳承紅色基因。
踏跡尋紅,承岐黃薪火 涇縣作為新四軍軍部舊址所在地和皖南事變的發生地,是重要的革命紀念地。實踐團隊抵達后,首站便前往新四軍軍部舊址及皖南事變陳列館進行沉浸式學習。在專業講解員的引導下,團隊成員依次走過軍部參謀處、政治部、大會堂等歷史建筑舊址,近距離觀察斑駁的磚墻、簡樸的陳設,通過一件件歷史實物和詳盡的現場講解,系統地回顧了新四軍從創立之初的艱辛,發展過程中的壯大,歷經皖南事變的重大挫折,到最終重建并走向勝利的光輝歷程。隨后,團隊轉至皖南事變陳列館,館內展陳的戰場遺物、珍貴史料和場景還原,讓那段悲壯的歷史更加立體地呈現在隊員面前。“實地感受那段烽火歲月,革命者面對生死考驗時的無畏信念和集體至上精神讓我們十分動容。”團隊成員感慨道,“對于醫者而言,我們要理解這種信念并轉化為對每一個患者的責任感。”這次實地探訪,不僅加深了成員們對特定歷史事件的理解,更讓他們直觀感受到革命先輩在艱難困苦中展現的堅定信念和擔當精神,為后續深入鄉村服務奠定了思想基礎,進一步明確了青年一代傳承歷史、服務社會的責任方向。

圖為實踐團隊成員參觀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與皖南事變陳列館。(祝梓豪供圖)
醫暖紅鄉,盡醫者職責 在深入汲取涇縣這片紅色熱土承載的歷史力量后,針對涇縣老齡化程度相對較高,且鄉鎮醫療資源相對匱乏地現狀,實踐團隊將目光投向當地突出的民生關切——老齡群體的健康保障。7月6日至7月7日,團隊成員分赴深山中的涇縣山莊托老所和涇縣社會福利中心開展“健康科普+基礎檢測”的專項服務。
在兩地,團隊首先組織了針對老年人用藥安全的知識普及講座。宣講內容緊密結合老年人日常生活需求,重點講解了如何區分藥品與保健品、識別常見虛假藥品廣告的特征、理解藥品說明書的關鍵信息以及安全用藥的基本原則(如按時按量、不隨意停藥、注意藥物相互作用等)。面對部分老人習慣使用方言或存在聽力障礙帶來的溝通難題,團隊成員展現出極大的耐心和溝通技巧:他們主動放慢語速,提高音量,多次重復關鍵信息;對于難以用普通話理解的部分,隊員們嘗試理解老人方言表達的意思,或借助手勢比劃、展示圖片等方式進行輔助說明,確保每一位在場老人都能聽懂核心內容,有效提升了老人對用藥風險的辨別能力和自我保護意識。
圖為實踐團隊成員正在開展用藥安全科普宣講。(祝梓豪供圖)
宣講結束后,團隊立即投入到緊張而有序的基礎健康檢測工作中。成員們熟練操作便攜式血糖儀和血壓計,分組為老人們逐一進行血糖和血壓測量。檢測并非機械的數據讀取。隊員們會仔細詢問老人當日的服藥情況、近期的身體感受以及既往病史。針對測量結果,他們結合這些個體化信息,現場給予清晰、具體的健康提示和建議:對相關指標持續異常的老人,明確建議其在護工或家屬陪同下盡快前往社區衛生院進行復查;對控制良好的老人,則給予肯定并鼓勵其繼續保持健康生活的習慣。服務的細致之處,更體現在對特殊需求的關照上。面對行動嚴重受限的老人,團隊成員毫不猶豫地攜帶檢測設備走向老人身邊。他們或蹲或跪在老人椅旁,一邊關切地詢問老人近期的身體狀況和生活起居,一邊動作輕柔、細致地為老人進行血壓和血糖測量。這種“送檢到床邊”的服務方式,確保了健康關懷覆蓋到最需要幫助的群體。
為確保健康服務的延續性,真正解決“一次性服務”的局限,團隊在完成所有檢測后,對收集到的每一位老人的健康數據進行了細致的整理、核對與歸檔。他們為老人制作了清晰條理的健康記錄卡,并及時、完整地移交給相關社區工作人員,旨在為社區后續開展健康隨訪、及可能的醫療干預提供基礎信息支持,將短暫的實踐服務轉化為對老人健康長期關注的起點。
圖為實踐團隊在涇縣山莊托老所進行義診。(劉心語供圖)
圖為實踐團隊成員在涇縣社會福利中心進行義診。(祝梓豪供圖)
聲傳崢嶸,悟醫者初心 為進一步感悟老黨員的革命情懷,實踐團隊在涇縣社會福利院對十名老革命黨員進行了探望。在多位長者的住所中,隊員們重點拜訪了謝昌榮老人。謝昌榮老人在青年時代響應國家號召,在上海參軍入伍保家衛國;后服從組織安排,毅然奔赴西北戈壁,參與國家重大戰略項目的建設工作,在隱姓埋名中奉獻青春;晚年回到家鄉涇縣,依然在基層崗位上守護一方平安。回顧那段崢嶸歲月,老人自豪地提到自己連續多年榮獲“五好戰士”稱號,并兩次榮立三等功。當被問及為何能取得這些榮譽時,他樸實地回答:“因為我肯干唄,有危險的事情別人不去,我去!”這句簡單有力的話語,生動展現了他那一代人勇于擔當、不畏艱險的精神品質。在近一小時的交談中,謝昌榮老人始終心系國家未來,對青年一代寄予厚望。他語重心長地強調:“青年是國家未來的希望,你們這一代人,既要有過硬的本領——能干事、能成事;更要有擔當的精神——肯吃苦、爭先鋒、不畏艱難!”這次面對面的交流,將抽象的歷史精神轉化為具體的榜樣力量和職業指引,為青年學子投身醫療衛生事業注入了強大的精神動力。

圖為實踐團隊成員與謝昌榮老人的合影。(李欣供圖)
作者:李欣、劉心語
來源:揚州大學紅色醫療服務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