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財經大學浙江學院“婺韻身言”實踐團:走入鄉(xiāng)村舞臺深處,感悟婺劇藝術魅力
來源:葉雨絲/“婺韻身言”暑假社會實踐團/上海財經大學浙江學院
上海財經大學浙江學院外語系“婺韻身言”暑假社會實踐團在社會實踐過程中跟隨婺劇院一同走進白溪村,開展以“文化下鄉(xiāng),戲暖人心”為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深入體驗婺劇藝術在鄉(xiāng)村的傳播與傳承,切身感受傳統(tǒng)戲曲扎根民間的深厚魅力。
實踐團成員跟隨著婺劇院演員們走進了村里的臨時搭建的化妝間。說是化妝間,卻更加像是乒乓球房。幾張乒乓球桌搭在一起,就成為了簡易的化妝桌。這里空間狹小、通風不暢,加上盛夏高溫,環(huán)境十分艱苦。演員們卻毫無抱怨,幾個人擠在一張桌上,一筆一劃勾臉著色,讓厚重的油彩逐漸覆蓋面容,再穿戴上那密不透風的華美戲服 ,沒多久汗水就已浸透演員們的內衫。小風扇無力地在呼呼轉著,婺劇演員們發(fā)絲緊貼額角,卻沒有一個人抱怨。一位年輕演員一邊整理水袖一邊笑著說:“戲比天大,只要觀眾喜歡,再熱也值得。”正是這份對藝術的執(zhí)著與熱愛,支撐著他們在簡陋條件下依然全情投入,以專業(yè)水準完成每一場演出。
鑼鼓聲響,梆子輕敲,婺劇經典劇目《牡丹對課》如期上演。高亢激越的唱腔、細膩傳神的身段,引得臺下觀眾如癡如醉,掌聲不絕。老人們眼含熱淚,跟隨節(jié)奏輕輕擊節(jié);孩子們瞪大眼睛,目不轉睛地盯著臺上英雄人物的每一個動作。婺韻悠揚,句句入心,古老聲腔在這一刻煥發(fā)出新的生命力。
婺劇不是束之高閣的博物館藝術,而是真正“從人民中來,到人民中去”的活態(tài)文化。每一次下鄉(xiāng)演出,不僅豐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更讓青年一代有機會親近傳統(tǒng)、理解傳統(tǒng)。臺前幕后,演員與觀眾之間的真摯互動,也讓我們看到文化傳承的真正模樣——它發(fā)生在每一個眼神、每一次掌聲、每一句喝彩之中。
“古調新生落田間,文化星火燎原夜。”這一次實踐讓實踐團成員深切體會到,戲曲藝術的根,始終扎在老百姓的心田。匠心在幕起幕落間延續(xù),文化在鄉(xiāng)野土壤中生長。婺韻不止于聲,更是一種精神的流淌、一種溫度的傳遞。這次走近婺劇、走近鄉(xiāng)村的經歷,更加堅定了實踐團成員的文化自信,愿成星星之火,助力傳統(tǒng)文化生生不息、薪火相傳。
社會實踐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