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1日,“森”靈奇愈實踐隊繼續圍繞“環境控制策略”主題,在森林康養基地開展實踐探索。隊員們聚焦林間空氣、土壤植被、人體生理變化及區域氣候特征等細節,通過健康監測、環境調研與資源考察等工作,持續深化對森林康養之道的科學認知,從多維度探究森林與健康的關聯,為解析自然療愈力量提供科學依據。
健康監測:記錄生命體征與環境的動態關聯
當日的健康監測工作按計劃有序推進,隊員們在基地指定區域開展血壓、血糖等基礎生理數據采集。這些數據隨著森林環境的變化呈現動態波動——晨光初現時采集的血壓值,與午后林間的讀數存在差異;雨后的血糖變化曲線,也與晴天呈現不同走向。
采集過程中,隊員們嚴格遵循操作規范:受試者需在林間靜坐10分鐘后再進行測量,避免運動對數據產生干擾;每次測量重復3次,取平均值以確保準確性。“環境變化可能對人體指標產生影響,比如空氣流動時,部分受試者的血壓會出現細微波動。”負責數據記錄的隊員表示,這些動態數值直觀反映著自然環境對人體的即時作用,為解析森林康養效果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圖為隊員們進入森林,林間徒步合影 黃雪穎供圖
環境調研:解析森林微氣候的生態特征
在十堰市疾控中心的專業指導下,隊員們對不同海拔區域的環境指標進行系統監測。通過溫度計、濕度計等設備,記錄空氣溫度、相對濕度、風速等參數,發現植被茂密區域與開闊地帶的溫濕度存在差異,風速也隨林間空隙分布呈現變化。
隊員們按固定頻率采集數據,并同步記錄對應區域的植被類型、地形特征。“植被類型不同,周圍的溫濕度情況也不一樣,這可能與植物的生長特性有關。”參與環境監測的隊員表示,這些參數對比為分析“微氣候”對康養效果的影響提供了關鍵依據。

圖為實踐隊隊員進入森林腹地探查水質 黃雪穎供圖
森林資源探訪環節,隊員們將焦點放在特色藥用植物黃精上。通過實地觀察,詳細記錄其生長環境:多分布于一定海拔的疏林下,土壤條件及周圍伴生植物(如杜鵑、蕨類等)均有特定特征。隊員們測量了黃精的株高、葉片數量、根莖直徑等生長指標,發現其生長狀態與光照、地形等環境因素存在關聯。

圖為實踐隊隊長在黃精園實地考察 黃雪穎供圖
結合中醫藥典籍記載,隊員們進一步探究其康養價值。典籍中“補氣養陰”的描述,與現代研究中關于其調節人體機能的發現形成呼應。“探究黃精在康養領域的應用潛力,本質上是發掘自然賦予的療愈資源。”帶隊負責人表示,這類考察為森林康養與傳統醫藥的結合提供了新思路。
當日的實踐活動通過多維度探索,讓隊員們對森林康養“環境控制策略”有了更清晰的理解。健康數據的持續采集,使森林對人體的調節作用從感性認知逐步走向量化分析;環境監測揭示了微氣候與植被、地形的關聯規律;資源考察則搭建起傳統藥用植物與現代康養的連接橋梁。
隊員們表示,后續將對采集的數據分析整理,重點探究“環境因子—生理指標—資源特性”的關聯機制,力求為優化森林康養方案提供科學支撐。夜幕降臨,森林回歸寧靜,而白日積累的每一組數據、每一項發現,都在為破解森林康養的奧秘添磚加瓦。(通訊員:顧雪玉徐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