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3日,山東大學“星火文薪”赴五省紅色文化調研團成員郭怡珂來到河南省新安縣正村鎮古村村,實地走訪新安革命歷史紀念館。在紀念館負責人毛延軍同志的專業講解下,團隊成員深入考察新安縣紅色革命歷史脈絡,系統性梳理了這片熱土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走過的崢嶸歲月。

新安革命歷史紀念館通過文物實物、歷史圖片、檔案文獻等500余件展品,系統呈現了1924至1949年間豫西地區革命斗爭史。據毛延軍介紹,該展館分設“星火初燃”“抗日烽火”“中原突圍”“黎明曙光”四大主題展廳,完整勾勒出新安作為豫西革命策源地的重要地位。
在“星火初燃”展區,團隊成員駐足于新安黨組織創始人王勵剛的人物介紹前。出生于1905年的王勵剛于192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豫西地區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的知識分子。展柜中斑駁的銅制煤油燈、泛黃的學生證照等實物,生動再現了這位革命先驅掩護開展地下工作的歷史場景。
移步“抗日烽火”展廳,團隊成員通過動態沙盤完整復盤了韓鈞將軍率部創建的“豫西抗日根據地”戰略布局。展區內精心復刻的地道工事模型、繳獲的日軍裝備等實物,配合多媒體影像技術,真實還原了時任豫西軍區司令員韓鈞指揮的一系列抗日戰役。郭怡珂特別注意到展板中標注的1944年新安民眾抗日統計數據:“當時全縣僅18萬人口中,有3.2萬人參加抗日武裝,這種全民抗戰的精神,令人肅然起敬,也值得深入研究。”

此外,數字化展區呈現的“張忱事跡全息投影”引發調研團重點關注。1918年出生于新安縣石井鎮的張忱,于1937年9月在開封女師學習時,赴山西參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時期,曾任晉察冀邊區婦教會宣傳部部長。解放戰爭時期,曾在東北任木蘭縣、復縣縣委副書記。新中國成立后曾任武漢市企業黨委組織部長、紡織廠黨委書記等職。晚年時多次回到家鄉新安,捐贈積蓄、為家鄉發展出謀劃策。其樸素的為人、高尚的品格給在場參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這次實地調研扭轉了我們對縣域紅色資源的認知。”調研團成員郭怡珂說道,“新安革命歷史不僅是地方記憶,更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求解放的微觀樣本。我們將把這種‘星火燎原’的精神力量轉化為學術研究成果,為新時代紅色文化傳承提供理論支撐。”
臨行前,調研團在紀念館留言簿上寫下“山河已無恙,我輩當自強”的誓言。據悉,該團隊將持續在魯豫蘇徽浙五省開展紅色遺跡尋訪,通過青年視角發掘紅色文化當代價值,為傳承紅色基因注入學術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