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姚雨馨)當現代科技邂逅革命精神,當網絡安全領域的入侵檢測技術與歷史的警鐘遙相呼應,湖北大學網絡空間安全學院實踐團隊以一場跨越京鄂的實踐活動,生動詮釋了新時代青年的雙重使命與擔當。從武漢啟程,團隊先探訪東方網盾,從企業角度認知網絡安全世界,感知這一領域的重要性與挑戰;隨后北上北京,在天融信等企業深研技術前沿,走進多處紅色教育基地體悟精神傳承,同時打卡中國科學技術館的國家網絡安全青少年科普基地,于技術安全與信仰守護的交融中探尋青年責任。
出發北京前,在武漢東方網盾的調研中,團隊初次觸摸網絡安全的脈搏,對這一領域的重要性與挑戰有了課程以外的初步認知。轉戰北京天融信科技集團,崔主管引領師生走進企業展廳,車聯網安全技術的落地場景令人矚目:車載通信加密技術如無形鎧甲,入侵檢測系統似敏銳哨兵,這些核心模塊構筑的智能出行安全屏障,讓團隊直觀感受科技守護安全的力量。天虞實驗室里,工程師拆解工業環境縱深防御體系的構建邏輯,師生們關于安全防護機制的疑問在深入交流中逐一明晰。座談時,車聯網安全總監孫秉稷談及車路云一體化發展,凝重指出智能網聯汽車面臨的安全挑戰,“需產學研攜手攻堅”的話語,盡顯科技工作者的責任擔當。下午轉場北京質檢院,孫總監詳解了車聯網信息安全檢測平臺TopVTS,從數據安全到車載WiFi防護,再到V2X通信保障,每一項嚴苛測試都彰顯對技術極致的追求,而這份科技領域的發展與成就,正根植于先輩們一脈相承的紅色力量。
紅色教育基地的探訪,為這份力量鋪就清晰脈絡。踏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烽火歲月的文物史料訴說著:革命先輩以無畏精神沖破枷鎖,為后世科技騰飛掃清障礙,如今車聯網安全技術的突破,正是這種紅色動能的延續。國家博物館的文物長廊里,從陶器到絲綢的文明軌跡揭示中華民族創新基因從未斷裂,紅色精神喚醒了這份基因,讓古老智慧與現代科技碰撞火花,正如車載加密技術中,藏著對“自主可控”信念的當代詮釋。
圓明園的斷壁殘垣刺痛雙眼,也讓人深刻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科技自強是紅色精神的當代使命。英法聯軍的掠奪與如今我國在網絡安全領域的自主突破形成鮮明對照,印證著傳承紅色基因與攻克技術難關的必然聯系。北大紅樓的五四火種與天安門廣場的降旗儀式,共同傳遞青年擔當的密碼:百年前青年打破思想桎梏,今日我們在智能網聯領域攻堅克難,同是紅色血脈的沸騰。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展示的百年征程,更清晰勾勒出一條主線:黨的領導為科技發展掌舵,科技進步又為紅色事業注入新活力。
紅色足跡的探尋之后,中國科學技術館的國家網絡安全青少年科普基地成為科技探索的又一站。在這里,青少年們接觸網絡安全知識的場景,讓團隊從青年視角見證科技傳承的希望,也更深切體會到:紅色精神為科技進步提供不竭動力,科技發展則是對紅色精神的創新延續。
此次實踐活動,不僅讓團隊成員深入了解了網絡安全領域的前沿技術,更讓他們在歷史現場深刻體會到了紅色精神的傳承與發揚。他們表示,傳承紅色基因是創新的根基,發展科技是繼承的必然。從革命年代的救亡圖存到如今的科技強國,紅色精神與科技創新始終相輔相成,新時代青年更應肩負起這份使命,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傳承,為民族復興貢獻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