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趙主任的診室,墻上一張特殊的流程圖格外醒目。圖左側是基層醫院的篩查流程,右側是三甲醫院的診療路徑,中間用紅筆標注著7處“斷層點”。“這就是河南宮頸癌早篩的現狀:優質資源集中在頂端,基層卻卡在‘最后一公里’。”趙主任的話直擊問題核心,拉開了本次訪談的序幕。
篩查技術的“選擇困境”:HPV與TCT各有短板
“HPV像撒大網,TCT像精準狙擊,但基層往往只能二選一。”趙主任用生動的比喻解釋了當前篩查技術的核心矛盾。
據介紹,HPV檢測能發現病毒感染,但假陽性率高——約80%的女性會在一生中感染HPV,其中多數可自行清除,過度篩查反而容易引發恐慌;TCT檢測通過觀察細胞形態判斷病變,特異度高達90%,但依賴醫生經驗,不同閱片者的判斷差異可達30%。
“理想狀態是聯合篩查,但成本不允許。”趙主任算了一筆賬,河南多數基層采用TCT,單人單次成本約50元;HPV檢測成本超150元,而國家給基層的補助僅30-40元/例。“省級醫院能拿到150元/例的補助,還能完成七八百例的指標,但基層恐怕連試劑盒都困難。”
這種差異直接導致篩查質量分層。鄭州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數據顯示,特別取樣不好的檢測漏診率約10%,而三甲醫院通過“TCT+HPV+陰道鏡”聯合診斷,漏診率可控制在1%以內。

圖為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婦科趙主任向實踐隊介紹宮頸癌篩查技術差異。
實踐隊供圖
AI落地遇阻:醫生需要“有溫度的輔助”
當談及智能系統的應用前景時,趙主任坦言:“不是我們排斥AI,是很多系統太‘冰冷’了。”她表示,曾接觸過幾款AI輔助診斷工具,能通過影像識別標出異常細胞,但“像個沒有感情的掃描儀”。“病人說‘我最近下面出血’,AI不會問‘出血多久了?有沒有同房后加重?’,但這些信息對診斷太重要了。”
在趙主任看來,AI的價值在于“做醫生的篩子”——從海量數據中提煉關鍵信息,而非替代醫生的臨床判斷。“比如把1000份TCT片子里的可疑樣本挑出來,讓醫生重點看,這能省很多時間。”
實踐隊員認真記錄著這段對話,在筆記本上批注:“系統需加入‘醫患溝通話術庫’,讓AI成為‘會傾聽’的輔助工具。”

圖為實踐隊成員與趙主任交流AI輔助診斷系統的應用問題。
實踐隊供圖
基層推廣難題:從“上門篩查”到意識提升
“二七區的指標能完成,但下面縣里的同事還要騎著電動車挨家挨戶去普及相關知識。”趙主任的話,道出了篩查覆蓋率的城鄉差距。
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承擔著二七區的篩查任務,因準確率高,居民主動參與率達80%;但在豫東某縣,基層醫生要帶著設備進村,有的人因觀念原因會有排斥心理。
這種差距讓實踐隊深受觸動。實踐隊隊員在調研日志中寫道:“智能系統不僅要技術過硬,更要‘接地氣’。比如開發方言版的健康宣教語音包,或者把篩查流程做成漫畫貼在村衛生室墻上。”
此外,補助標準的差異也影響著篩查工作的推進。趙主任介紹,省級醫院每例篩查補助150元,而陜西部分地區僅僅支持采樣,每例為60元,后續的陰道鏡、活檢等費用仍存在缺口,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基層篩查工作的質量和覆蓋面。

圖為實踐隊成員在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院門診樓前合影。
實踐隊供圖
通過本次訪談,西安理工大學“識微筑盾・診鏈未來”實踐隊深入了解了宮頸癌早篩技術在推廣中的現實困境,為后續智能會診系統的優化完善提供了寶貴的一線資料。實踐隊將繼續走訪更多基層醫療機構,收集更多真實需求,努力讓科技真正服務于基層醫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