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篤行踐醫道 醫者仁心暖萬家
在社區醫院的診室里、健康小屋中,一群身著白大褂的青年身影格外亮眼。他們是我校“青醫-振興鄉途服務團”實踐隊的學子,正以“專業實踐+基層聯動”的方式,探索青年力量參與社區健康服務的新路徑。這場扎根街頭巷尾的實踐,不僅是醫學知識與民生需求的碰撞,更彰顯了新時代青年在健康中國基層建設中主動作為、精準發力的責任擔當。
從“課本知識”到“社區診室”:讓專業服務落地生根在社區醫院的實踐現場,學子們的行動早已超越“見習生”的范疇。臨床醫學專業學生跟著家庭醫生走進居民家中,為高血壓、糖尿病患者測量血壓血糖,結合課本上的慢性病管理知識,幫老人調整用藥提醒周期,還用通俗的語言講解“低鹽飲食”“規律監測”的具體方法,讓專業理論變成老人能聽懂、能做到的健康指南;預防醫學專業學子則在社區健康小屋忙碌,他們設計的“家庭健康檔案表”涵蓋飲食、運動、既往病史等細節,既幫社區醫生快速掌握居民健康底數,又通過“季度健康評分”引導居民主動關注自身狀態,讓“預防為主”的理念落到實處。
“原來社區醫生不僅要治病,還要當居民的‘健康管家’。”實踐隊王同學在協助處理一場鄰里突發急癥后深有感觸。他們針對社區獨居老人設計的“每日健康打卡”小程序、為寶媽群體開設的“兒童疫苗接種提醒”專欄,正是從社區生活場景出發的貼心服務,也讓學子們真切感受到:基層健康服務的生命力,就藏在這些貼近生活的專業回應里。
從“短期實踐”到“長效參與”:培育基層健康服務的接力者實踐不僅是能力的檢驗,更是對體系的思考。學子們在整理社區健康數據時發現:上班族對“碎片化健康服務”需求迫切、老年群體對智能健康設備使用困難、社區健康講座參與度“老齡化”嚴重等問題,暴露出基層健康服務在精準化、年輕化方面的短板。基于此,他們撰寫的《社區健康服務適配性提升建議》被提交至街道辦,其中“打造15分鐘健康服務圈”“開展社區健康達人培養計劃”等想法,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優化服務模式提供了新視角。
此次實踐是我院的常態化環節。“青年參與健康中國建設,不該是‘一陣風’,而要成為‘常青樹’。”正如老師所說,高校通過這樣的實踐,讓青年在服務社區中理解基層需求,在解決實際問題中打磨專業能力,最終成長為既懂醫學又懂社區、既愿奉獻又善創新的基層健康建設者。
這場社區醫院的實踐,看似平凡卻意義深厚。它讓我們看到:當青年的專業力量融入社區生活,當醫學的嚴謹與社區的溫度相互碰撞,就能為健康中國的基層建設注入持久活力。這正是新時代青年的責任擔當——在社區的方寸之間,以專業為橋,以服務為舟,載著民生期盼駛向健康中國的廣闊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