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號召,落實“三下鄉”活動服務基層、助力三農的政策要求。7月24日,重慶外語外事學院“文脈薪火,共耀綦江”中華文脈傳承團深入鄉村,以安穩鎮羊角村的非遺榨油工坊和石壕鎮紅色文化資源為調研對象開展實踐活動,緊扣國家“鄉村振興戰略”中“產業興旺”“文化傳承”的核心要求,旨在探索鄉村特色產業發展的有效路徑。
在安穩鎮羊角村,團隊成員深入非遺榨油工坊,沉浸式體驗傳統榨油工藝的完整流程,從篩選菜籽到蒸炒、壓榨、過濾,成員們在傳承人指導下感受千年技藝的智慧結晶。實踐團同步參觀紅一紅二軍團舊址,在紅色講解員楊云林老師的細致介紹下,成員們切身體驗,在斑駁的歷史遺跡中重溫革命歲月。舊址成為了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課堂,一幅幅珍貴的歷史照片、一件件飽經滄桑的文物,仿佛在訴說著當年紅軍戰士們英勇無畏的故事。大家懷著崇敬的心情,仔細參觀每一個展室,深刻感受著革命先輩們為了理想和信念不惜犧牲一切的偉大精神。
在石壕鎮,實踐團開設普通話推廣課堂與多語言支教課堂。課堂上,團隊成員通過紅色故事宣講、詩歌朗誦等形式,將語言學習與愛國主義教育結合。學生們用普通話朗誦《我愛這土地》,在提升語言能力的同時厚植家國情懷。這種推普與紅色教育相結合的模式,既響應國家語言文字事業助力鄉村振興的號召,也為鄉村偏遠地區的文化交融提供了新思路。

綦江區安穩鎮與石壕鎮以非遺傳承和紅色文化弘揚為筆,繪就鄉村振興壯美畫卷。非遺榨油工藝的聲聲號子、紅一紅二軍團舊址的斑駁光影、普通話課堂的朗朗書聲、紅軍烈士墓前的莊嚴肅穆,皆是文化傳承與精神賡續的生動注腳。紅色基因代代相傳,非遺文化熠熠生輝,在鄉村振興征程中書寫新的華彩篇章。
來源:國際漢語教育學院
作者:吳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