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訪凌河,渤大青年為藥香添新焰
在時光悄悄沉淀的角落里,錦州凌河的藥香像一條輕靈的絲線,把唐宋的月色與今日的晨曦悄悄縫合。今夏,渤海大學“遺韻織夢”小隊循著這條幽香軌跡,再赴凌河,用年輕的腳步為老手藝踩出新的鼓點。
拐進凌河深巷,空氣里浮動著草木與光陰混釀的甘苦。推開吱呀作響的木門,百年香坊里,白發老師傅正俯身擂缽,手腕起落間,沉香、藿香、丁香的碎屑像細雪簌簌而落。老人嗓音沙啞,卻把唐宮御方到市井巷陌的故事講得滾燙——原來小小一炷煙,也能盛下千年的祈愿與慈悲。
調研路上,隊長趙卿伊帶著董萌、趙郁嬌、崔逸涵、李莉莉撞進一群“追香人”:他們有的背著書包剛下課,有的跨界只為“聞懂”一塊木頭。白天,他們趴在博物館玻璃柜前抄錄泛黃經卷;夜里,又鉆進直播間對著手機拆解合香比例,把古方紋樣做成動態貼紙,把藥香故事剪成15秒的“小劇場”,讓凌河的草木氣息順著5G信號鉆進城市縫隙。
可現實的風并不總是溫柔:手工制香慢如繡花,老師傅的掌心一天比一天粗糙,愿意靜下心學的年輕人卻日漸稀疏。為了不讓這縷輕煙被高樓間的疾風卷走,我們把一路的所見所思揉進一本薄薄的《凌河藥香小藍書》,帶回校園、帶進課堂、帶進直播間——只想告訴更多人:這抹從唐朝飄來的香云,值得被此刻的我們一起托住。
暮色四合,香坊檐角最后一抹金線也被晚風收走。我們合掌向老師傅道別,像向一座沉默的山鞠躬。走出巷口時,誰悄悄把一支新做的藥香別在耳后——那一點微火,是我們與千年歲月交換的暗號:你且慢些燃,我們正快些趕。
社會實踐內容推薦
- 郵驛傳紅韻 南湖探新程
- 為積極響應國家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助力紅色文旅產業鏈創新發展,7月18日,南京審計大學“數承紅韻”實踐團隊走進
- 2025-08-14
- 金陵傳承紅血脈 青春賦能文旅篇
-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積極探索公共數據開放與紅色文旅產業的融合路徑,7月16日,南京審計大學“數承
- 2025-08-14
- 曉莊探尋紅色根脈 數據賦能文旅新篇
- 為深入探索公共數據開放與紅色文旅產業鏈的融合路徑,推動紅色文化資源的創新傳播,7月17日,南京審計大學“數承紅韻”實踐團隊走
- 2025-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