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人間金陵盛凌霄。”南京作為六朝古都,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然而,在現代化進程中,這些傳統技藝正面臨著傳承人斷層、公眾認知不足、市場需求萎縮等多重挑戰。2025年暑期,南京審計大學國際聯合審計學院"金陵非遺傳承先鋒隊"在趙娜老師指導下,針對南京非遺傳承現狀展開深度調研,重點考察了絨花、剪紙、云錦三項代表性非遺項目。團隊在前期文獻研究基礎上,確立了三個核心調研問題:非遺技藝傳承面臨哪些具體困境?現有保護措施的有效性如何?數字化技術能否為非遺傳承提供新路徑?

非遺創想中心:解剖非遺技藝困境

“先鋒隊”前往南京非遺創想中心,采用參與式觀察法,全程記錄省級非遺傳承人張老師制作絨花的32道工序,并了解本地非遺文化的相關政策,采集了相關數據。通過與工作人員進行訪談,了解到了絨花的保護現狀,知曉了非遺文化傳承所面臨的困難。還前往了非遺創想中心工作室,在相關技藝老師指導下進行絨花技藝實訓,學習銅絲定型和染色技法,制作單瓣絨花,錄制相關步驟視頻。

通過訪談,我們知道了絨花制作技藝的傳承難點主要在于工藝復雜,學習周期長,原材料成本持續升高和市場需求萎縮這些方面。如何在不稀釋工藝本質的前提下,構建“生產性保護”模式,仍是絨花技藝存續的核心命題。近年來,通過IP聯名,數字化技術等手段,絨花制作在現代化傳承的路上邁出了一大步。但想要真正傳承和發揚絨花制作技藝,依舊阻礙重重,仍然需要多方的助力。
甘熙故居:非遺傳承遇冷調查

“先鋒隊”前往甘熙故居。南京作為旅游城市,相比于中山陵,夫子廟的人山人海,甘熙故居則略顯冷清。小隊進行了跨領域傳承人訪談,采訪剪紙傳承人,同時體驗了游客互動項目。并且發放問卷以調查非遺認知度和付費體驗意愿。最后隨機訪談游客。“先鋒隊”設計了包含20個指標的問卷,采集有效樣本217份。數據顯示:僅12%受訪者能正確說出南京三項以上非遺項目68%年輕人表示"知道但不了解"剪紙技藝付費意愿調研中,僅7%愿為非遺體驗支付超過100元。
通過對調查問卷收集到的數據進行分析,小隊發現大部分游客缺乏對剪紙,燈彩這種非遺文化的認識,僅僅知道它們的名稱,對制作工序,起源時間等方面知之甚少。這引起了我們的擔憂,公眾認知的缺乏,正是非遺產品走向沒落的根本原因。
南京博物院/云錦博物館:驗證技術賦能效果

“先鋒隊”前往南京博物院和云錦博物館。在南京博物院,小隊成員重點參觀了歷史館、特展館,并且前往非遺館體驗傳統工藝,記錄展陳設計。除此以外,還在數字館進行了重點調研,驚嘆于虛擬展覽技術的運用。在云錦博物館,小隊成員參觀了織機演示、記錄云錦制作流程。

通過這次參觀,“先鋒隊”深刻認識到了科技對于保護傳承非遺文化的重要性。比如說,南京博物院通過懸浮成像技術展示文物3D模型,如旋轉的青銅器、瓷器,觀眾可多角度觀察細節;云錦博物館應用AR技術,對展品進行紋樣活化。先掃描云錦服飾的展品,再與AR技術技術。成功讓圖案“動起來”,生動形象地展示紋樣象征意義(如龍紋騰飛、云紋流動)。同時,團隊對比傳統展陳與數字展區的觀眾停留時間:普通展柜平均停留47秒,而AR互動展區平均停留8分32秒。科技顯著提高了非遺對人們的吸引力。

基于調研數據,團隊提出了"三維賦能"方案:一,教育賦能:設計大學生非遺研學課程包;二,技術賦能:開發絨花制作AR教學系統,縮短學習周期;三,商業賦能:構建"非遺+"跨界合作平臺。
在實踐的最后一天,小隊成員聚集在一起暢所欲言。璀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該被遺忘,也不能被遺忘。南京的非遺,是絨花的指尖生春,是剪紙的巧奪天工,是云錦的華美絢麗,是"金蟬玉葉"的巧奪天工。這次實踐讓我們深刻體會到,非遺保護不僅是文化命題,更是系統工程。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既要用專業視角分析問題,更要用創新思維解決問題。下一步,團隊將持續跟蹤調研項目,將非遺保護與專業學習相結合,探索出一條可復制、可持續的青年參與非遺保護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