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著田埂上的碎草走進村子時,總覺得腳下沾的不只是泥土,還有種實實在在的“連接感”。

去村小給孩子們上美術課更有意思,小丫頭拿著蠟筆問我“城里的樓真的有這么高嗎”,我把手機里拍的博物館照片翻給她看,她眼睛亮得像裝了星星。后來我們在村口墻上畫稻田和卡通娃娃,路過的老奶奶摸著墻說“這墻都變俊了”,風一吹,連空氣里都飄著點熱熱鬧鬧的勁兒。

這兩天還跟著村干部幫老人們分垃圾。王奶奶拎著半袋爛菜葉來,說“這玩意兒扔哪兒都占地方”,我們蹲在新擺的分類垃圾桶旁,指著綠桶跟她說“這筐專門收能爛的,攢著堆肥,到時候給您菜園子施肥,菜準長得更旺”。后來見她把塑料瓶單獨放進藍桶,還跟鄰居念叨“這瓶瓶罐罐能換錢,別混著糟踐了”,倒覺得這細碎的事里,也藏著讓村子變清爽的勁兒。

原來所謂“振興”,不是什么大詞兒。是幫果農多賣一箱果子,是讓孩子多知道一點外面的事,是讓村子的樣子被更多人看見。這些天的腳印留在田埂上、教室黑板前,也悄悄落在心里——青春哪是飄在半空的,扎進泥土里,才長得扎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