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盛夏時節,江蘇省泰州市靖江市德勝村的鄉間小道上活躍著一群年輕身影。南京師范大學“燦爛余暉”暑期社會實踐團帶著對鄉村老年群體的關切,深入這座江南水鄉村落,開展為期一周的“幸福保障+自我價值”雙維度服務活動,用青春力量為鄉村銀齡群體托起“穩穩的幸福”。
摸實情:田間地頭聽民聲
實踐團抵達后,立即兵分多路開展調研,通過入戶走訪、集中座談、填寫問卷等方式,全面摸排當地老人的生活現狀。
“村衛生室藥不多,常吃的降壓藥總斷貨”“養老金每月就幾百塊,買藥錢占了大半”“孩子們在外打工,想說話都沒人聽”…… 在與 72 歲的張大爺、68 歲的李奶奶等老人的交談中,實踐團成員們詳細記錄下老人們在醫療保障、經濟來源、精神社交等方面的困境。在村文化活動中心,實踐團看到,雖有棋牌室等簡易設施,但活動形式單一,參與老人多為身體狀況較好的群體。“我們想教大家用智能手機,又怕學不會”“要是能有人聽我們講講過去的農耕故事就好了”,老人們的期盼讓實踐團成員更感責任重大。

辦實事:多維服務解難題
針對調研中發現的問題,實踐團精準施策,推出“醫療護航 + 膳食指導 + 精神陪伴” 的組合服務。“王爺爺,您這藥得飯后吃,我給您標在藥盒上了”“李奶奶,這是低鹽食譜,照著做對血壓好”。實踐團成員將整理好的膳食指南送到老人手中,還用通俗的語言講解醫保報銷流程,幫助 10 余位老人成功激活電子醫保憑證。在村民家中,75歲的王爺爺講述的傳統農耕技藝博得陣陣掌聲,實踐團成員用鏡頭記錄下這些珍貴的鄉土記憶。
謀長遠:搭建平臺促發展
實踐團結合《2024 年鄉村治理創新工作方案》中“引導老人參與村莊事務”的要求,協助村委會成立“老年議事會”。“以前總覺得自己老了沒用了,現在能為村里出主意,腰桿都直了”,參與議事會的張大爺難掩激動。此外,實踐團還推動建立“銀齡互助圈”,組織年輕志愿者與獨居老人結對,定期提供陪伴服務;這些舉措不僅豐富了老人們的精神生活,更讓他們在參與鄉村治理、文化傳承中實現自我價值。

“青年一代用腳步丈量鄉村土地,用行動踐行社會責任,為鄉村養老事業注入了新活力。”德勝村黨支部書記表示,將以此次實踐活動為契機,持續完善老年保障體系,讓鄉村老人共享發展成果。
夕陽西下,德勝村的文化廣場上,老人們和實踐團成員圍坐在一起,歌聲笑聲此起彼伏。這場青春與銀發的相遇,正為鄉村振興寫下溫暖注腳,讓“燦爛余暉”在希望的田野上綻放別樣光彩。(通訊員:陳楚儀,成思,劉嘉怡,劉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