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上午,長安大學赴長三角“交通強國筑路行”暑期社會實踐隊前往雨花臺烈士陵園,重溫歷史,感悟初心使命,涵養青年擔當,凝聚筑路強國的前行動力。
步入雨花臺烈士陵園,烈士就義群雕屹立著。烈士就義群雕由九位不同身份的烈士組成:工人、農民、知識分子、軍人、學生、少女、報童、地下黨員、國際友人。這九位烈士的身份涵蓋不同階級、性別、年齡,突出革命是全民的覺醒與抗爭。他們昂首挺胸、緊握鐐銬、怒視遠方,無一人低頭跪伏,象征著革命者的尊嚴。烈士精神從未死去,它已嵌入民族的脊梁,化作前行路上的燈塔。
隨后,實踐隊員進入紀念館。館內陳列著大量珍貴的文物、歷史圖片以及詳實的文獻資料,再現了革命先烈們為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的壯麗篇章。從早期共產黨人鄧中夏、惲代英等英烈的光輝事跡,到眾多無名烈士為理想信念英勇就義的感人故事,無一不讓參觀者深受觸動。
其中,羅登賢烈士的事跡令人動容。1925年羅登賢加入中國共產黨后積極開展工人運動,在1927參與領導廣州起義,于1928年至1930年擔任黨內重要職務。1931年他組織發動工人、學生、農民開展抗日斗爭,1933年因叛徒出賣被捕入獄,遭受酷刑折磨,但始終堅貞不屈,最終1933年8月在南京雨花臺英勇就義,年僅28歲。這位年輕的革命者用生命詮釋了共產黨人的鋼鐵信仰,讓實踐隊員們深切感受到 “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 的精神力量。
隊員們將以此次雨花臺之行為契機,對革命精神的內涵有更深入的了解,將革命先烈們矢志不渝的革命精神內化為前行的動力,融入到日常的學習鉆研與實踐探索中,立足所學專業,主動參與社會服務,在工作中踐行責任擔當,讓紅色基因在新時代的實踐中煥發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