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3 日,山東理工大學向日葵暑期社會實踐團走進濟南市長清區儒師教育機構,為孩子們帶來一堂以 “粗鹽提純背后的奧秘” 為主題的化學啟蒙課。課程通過生動講解、趣味實驗與生活關聯,系統講解混合物分離的基本原理與操作方法,有效提升學生對化學學科的認知水平,為后續專業知識學習奠定堅實基礎。

實踐團成員于萌萌講課圖片賈凱宜攝
課堂教學伊始,實踐團成員于萌萌以 “食鹽的來源” 為切入點,引導學生深入探究粗鹽與精鹽的本質差異。她通過專業的解析,系統闡釋了粗鹽的混合物屬性:指出其主要成分氯化鈉才是日常食用的精鹽,同時其中還含有泥沙等不溶性雜質,以及氯化鎂、氯化鈣等可溶性雜質。基于此理論分析,進一步引導學生開展關于雜質分離方法的思考與探討。

實踐團成員于萌萌提問圖片崔裕昊攝
隨后,于萌萌層層剖析了粗鹽提純的經典三步法——溶解、過濾、蒸發結晶,她不僅精準闡釋了每一步操作背后嚴謹的科學原理,更巧妙地將抽象的知識拉近孩子們的生活。講解過程中于萌萌注重將抽象原理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例如,介紹蒸發結晶時,她指著冒熱氣的蒸發皿,既用 “海水曬鹽” 的自然現象解釋蒸發原理,又以曬衣服的日常情景類比水分蒸發后鹽結晶析出的過程。這種深入淺出、緊密聯系生活的教學方式,極大地幫助孩子們消化理解了粗鹽提純的奧秘,讓復雜的化學知識變得具體可感、易于掌握。

實踐團成員于萌萌與孩子們互動圖片崔裕昊攝
于萌萌通過清晰的邏輯與有趣的講解激起了學生們學習化學的興趣。課堂互動環節中,學生們展現出良好的思維活躍度,能夠圍繞 "溶解度"、"過濾"、"結晶" 等化學核心概念展開積極思考,并主動回應教師提問,為后續系統化的化學知識學習奠定了堅實基礎。
此次化學啟蒙課,通過貼近生活的教學設計,成功拓展了孩子們的科學視野,有效深化了學生對化學基礎概念的認知。實踐團未來將持續打磨更多此類科普課程,讓知識傳播兼具趣味性與實用性,以青春之力為青少年科學素養的提升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