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9日,廣西師范大學設計學院“繡影迷蹤”寒假社會實踐團隊的隊員踏上了前往貴州省黔南三都水族文化博物館與非遺項目體驗中心的旅程。為深入探究水族人民的歷史文化過程,弘揚“保護文化遺產,振興中華之源”的精神,進行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以及傳承。
為探究水族人民的深厚歷史,實踐團隊前往了三都水族文化博物館,館內藏品琳瑯滿目、美不勝收,生動地展現了水族的豐富歷史、博大精深的文化和自給自足、豐衣足食的生活。博物館以蠟像實景再現水族的起源和民俗,為訪客提供了一個生動且完整的視角來了解這個獨特的民族。
實踐團隊跟隨講解員,被引導至博物館門口,實踐團隊成員敲響了水族民族樂器銅鼓(見圖一)。每一聲鼓響,都寄托著對天地山神的敬畏與祈福,也預示著此次調研活動的正式開始。銅鼓上有著水族獨特的語言“水語”,以及水族獨特的花紋元素等等,銅鼓后面是一幅精美的壁畫,博物館講解員說“壁畫里包含了很多水族歷史文化、風俗習慣、水語等元素”。隨后,講解員詳細介紹了水族的民族概況、歷史起源、民風民俗等。從講解中我們了解到水族的水書、端節、馬尾繡等優秀特色民俗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更是引起了我們的極大興趣。在博物館探索非遺過程中,實踐團隊看到了水族人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與堅守,領略到水族古人的智慧,感受到水族歷史的源遠流長。
(圖一三都水族文化博物館鎮館之寶銅鼓)
在非遺項目體驗中心,團隊成員們親身體驗了水族的非遺項目,如馬尾繡的制作、水書的書寫等。成員們紛紛表示,這種親身體驗的方式讓他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非遺項目的獨特魅力及其背后的深厚文化底蘊。在體驗項目后,成員們還采訪了該非遺項目體驗中心的潘主任、水書先生與其他工作成員,從本次訪談中成員們了解到了有關于馬尾繡、水書的更詳細的源來。
(圖二馬尾繡第一道工序搓馬尾)

。▓D三鳳之羽項目體驗中心主任潘謠)
此次社會實踐調研活動不僅讓成員們對水族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知道傳播非遺文化不再是少數人的事情,需要大眾群體的積極參加,也增強了一行人對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團隊成員們表示,在將來會把所學的知識和體驗帶回學校分享給更多的同學,并且將其融入我們之后的作品中,共同為非遺文化的傳承和保護貢獻力量。
姜立萍、黃宇軒、郭威/文 姜立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