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青島農業大學草業學院“小草大產業”赴濟寧實踐服務團在副教授王海霞老師的帶領下前往山東省濟寧市梁山縣麥冬種植基地,實地調查探究梁山麥冬的種植情況以及農民所面臨的發展問題及對策的探究,助力草產業振興,促進農業略發展和高質量發展。
麥冬是傳統的補虛類中藥,在歷代本草著作中廣泛記載。隨著現代藥理研究的不斷深入,其藥理作用逐步被開發和完善,具有保護心腦血管系統、調節免疫、抗腫瘤、降糖、抗炎等多種藥理作用。除作為中藥材被廣泛應用外,麥冬因其多年生,抗性強,耐粗放管理,養護成本低,適地適樹且麥冬草四季常綠,即使在百草枯黃的霜雪季節,麥冬草仍然保持綠色,有極強的景觀性等特點同樣作為綠化植被廣泛應用于城市景觀構建以及水土護養等方面。
在與麥冬種植基地負責人的交流溝通中,我們了解到目前梁山麥冬種植基地主要是作為綠化植物出售,并對麥冬的種源、種植和生長情況進行了細致的觀察。在考察中,團隊成員們重點區分了麥冬苗和三棱子草,并詳細了解了麥冬的種類、形態特征、功效作用、病蟲害以及雜草防治等問題。
基于國家“退林還耕”“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大背景下,在濟寧梁山黃河流域此處的麥冬基地創新種植模式,采用“草糧間作”模式,將麥冬與大豆種植相結合,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切實滿足了農民對生產效率以及生產價值的需求,為麥冬的生產走出一條創新性且可復制的種植之路。
王海霞老師仔細詢問麥冬種植基地負責人當下麥冬種植基地所面臨的問題和困境。基地負責人說,目前基地機械化程度較低,種植、除草等生產環節均為人工進行。基地負責人向王海霞老師提到目前市面所常用的除草劑難以滿足麥冬種植除草的要求,不得不選擇人工除草。
調研團通過本次實地考察,到生產種植第一線走訪調研發現了麥冬草的種植在許多方面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如麥冬草種植機械化的發展與拓展,除草劑針對性的提升等等方面仍需我們農業院校師生不斷進行探索與研究。
除了所發現的在麥冬草種植培育階段的問題,麥冬草的加工銷售同樣面臨很大的挑戰。基地負責人提出麥冬作為藥材生產周期長,兩年才可收獲,且后續初加工、精加工、包裝等加工鏈復雜,資金回籠周期長,所以目前基地僅進行綠化作物的銷售。如此以來,麥冬草的中藥材價值沒有得以發揮。
調研團隊針對所發現的問題,為麥冬產業的未來發展提出建議。如加快麥冬生態種植與產業鏈融合發展,提高麥冬綜合效益,實現“增態延鏈,提質增效”;加快種植機械化、信息化程度,合理降低種植成本;大力推廣立體復種模式,激發農民的積極性;加大麥冬專用肥、生物有機肥、生物除草劑研發力度等等。
麥冬基地走訪結束后,調研團一行人來到梁山黃河流域河岸附近考察河岸上的植物,在河岸上驚喜的發現了野生苜蓿、野生地黃、野生木賊等等野生中藥材。黃河流域下游特殊的沙土養育了這片土地,特殊的土壤為許多中藥材的生長提供了寶貴生長空間,同學們稱贊山東梁山可謂是種植和發展中藥材的寶地!
通過此次暑期社會實踐,青島農業大學草業學院“小草大產業”赴濟寧實踐服務團對梁山縣的麥冬特色種植產業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并為鄉村振興和農業的多源化發展積累了寶貴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