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越人,習以水斗,善于用舟”。六百五十余年,三都澳之畔,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相傳彌久。木屑之間,斧鑿砰砰,定骨涂漆,
劉細秀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的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日復一日堅守在一線,精心設計、測量、制造福船。

7月13日,廈門海洋職業技術學院航海學院“寧海漁歌”團隊,在指導教師林珊仟、朱云鵬、余詩靜的帶領下,走進“中國水密隔艙福船文化之鄉”漳灣鎮漳灣村,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追尋福船技藝,感悟福船文化,共商非遺保護與傳承的創新路徑。

回溯“前世今生”,追尋福船記憶
造船于閩,向海而興。進入福船文化展示中心,一艘仿古大福船模型便吸引了實踐隊成員的目光,紛紛感嘆福船的精湛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劉細秀分別從福船歷史、制造技藝、文化習俗、傳承保護四個方面對展示中心進行講解,實踐隊成員深入了解了船型演變及歷史沿革、水密隔艙工藝主要流程、風俗文化與造船禮儀等。
同時,實踐隊通過現場直播的方式,大力宣傳和弘揚福船文化,讓更多的人“云觀”福船,直播間中涌現了千余名觀眾,共獲近4萬點贊數。


學習福船技藝,領悟獨特匠心
水密隔艙技術是人類航海史上一項偉大發明。據悉,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并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深入一線研習此項工藝,實踐隊成員前往漳灣造船廠。經過劉細秀的口傳身授,同學們用斧頭制作福船構件。定龍骨,安矮梁、梁佃、牛頭,釘底板.......一塊普通的香樟木在他們工具的鑿錘間,福船的基本輪廓逐漸顯現。夏日炎炎,汗水淋漓,是匠人們對福船工藝的堅守與熱愛,是同學們的熱情求教與匠心傳承。

共建社會基地,創新非遺傳承
非遺共建,守護技藝。廈門海洋職業技術學院與寧德市蕉城區水密隔艙福船研究會共建社會實踐基地,并舉行授牌儀式。會上,研究會秘書長劉朝文分享目前福船傳承面臨的困境,他指出存在目前傳承的“年輕血液”較少、宣傳力度不夠、文創產業薄弱等問題。綜合前期調研報告及現場資料,同學們在現場展示目前關于“船”元素較為受歡迎的文創產品及宣傳方式,并提出可以在胸針、鑰匙扣、擺件等物件中融入“福船”元素,并通過新媒體矩陣向年輕人展示福船工藝。團隊指導教師林珊仟指出,福船文化及非遺技藝的傳承可以借助學校的力量。航海學院即將組建“船模大師班”,可以定期組織學生前往漳灣造船廠學習福船模型制作工藝,成立“福船工藝文化社”,創新模型文創產品,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注入“福船”元素。


蕩舟楫槳,揚帆破浪。非遺技藝的保護與傳承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需要與時俱進、勇于創新。未來,航海學院將攜手水密隔艙福船研究會共同砥礪前行,為弘揚福船文化、海洋文化,建設海洋強國貢獻智慧和力量!
來源:廈門海洋職業技術學院航海學院
文:余詩靜
圖:李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