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財學子實地下鄉聽民聲 普惠金融入農村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強調,要健全具有高度適應性、競爭力、普惠性的現代金融體系,構建金融有效支持實體經濟的體制機制,增強金融普惠性。《“十四五”國家信息化規劃》提出“數字普惠金融服務”優先行動,在促進共同富裕背景下,全面推進數字普惠金融服務建設與發展明確了重點方向。數字普惠金融是否有助于地方鄉村振興?6月28日,南京財經大學財政與稅務學院“陽光普照”小隊為探究目前數字普惠金融對農民減貧增收的影響,前往南京市六合區蔣莊桂花村進行了實地調研。
采訪干部,了解宣傳情況
志愿者詢問了有關數字普惠金融的問題,桂花村村民委員會生產大隊大隊長周金高表示,近年來,為積極響應黨中央號召,村內的農村商業銀行開辦了普惠金融的業務,但是實際辦理業務的村民很少。在周隊長看來,這種現象與村干部的宣傳不夠到位有很大關系。年過五旬的他坦言:“我自己不是很理解普惠金融的含義,向鄉親們宣傳的內容也不夠專業、到位。”
深入地頭,傾聽村民心聲
志愿者采訪了受益于數字普惠金融最多的周大娘,并了解到,周大娘的兒子教會了她使用數字普惠金融。周大娘表示:“以前自己基本上只關注種田的東西,沒有關注到新技術的應用,多虧了我兒子知道,讓我學會了手機支付,解決了一些使用現金支付的麻煩。”住在隔壁的吳大爺則是請教周大娘之后才用上了手機支付。吳大爺說:“每年家里都有很多田要種,買種子太麻煩了,現在我用手機支付,在群里頭就可以買到這些種子。”
通過對其他村民的走訪,志愿者們發現村民們普遍不了解數字普惠金融,對運用數字普惠金融處理財產感到擔心。村民吳奶奶表示:“乖,這個錢太多了,我手機里頭都沒有多少錢。”
整理資料,分析鄉村現狀
結合對村民和村干部的采訪,志愿者們發現:干部和村民們文化素質水平較低,較難理解專業化程度高的數字普惠金融。雖然農村商業銀行開通了普惠金融業務,但是村民大多只在乎農田的收成,對新政策新技術感到擔心。與此同時,志愿者們也看到:村民之間會相互學習先進的技術,新一代大學生在新技術新政策下鄉方面起到關鍵作用。
反思問題,提出應對策略
在此背景下,志愿者們集思廣益,在反復討論中得出以下對策:國家應加強對數字普惠金融的監督和管理,設立信息公開制度。將普惠金融的業務辦理情況定期在農村公示,增加村民們對普惠金融的實時了解,以達到增強信任的效果。政府應組織村干部們集中學習新技術新概念,讓干部們能深刻領悟政策內涵。只有讓擔任宣傳職責的村干部們精準把握政策內涵,知道如何將深奧的新概念轉化為通俗易懂的語言,接受宣傳教育的村民們才能更好地理解政策、踐行政策。學校黨團組織應充分發揮大學生下鄉的作用,促進新技術新概念的普及。在寒暑期組織素質水平高的大學生下鄉,舉辦政策解讀會和數字普惠金融進家門活動,向村民們展示如何在手機上操作數字普惠金融并了解村民們在實際使用中遇到的問題,以此來發現和完善政策執行中的不足。
譜寫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畫卷和鄉村振興宏偉藍圖,無論當下還是今后,適應推動數字普惠金融下鄉政策必定需要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強化體制機制創新,構建新型普惠金融支持制度。推動數字普惠金融普及化,仍然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農業支持制度建設的重點。當數字普惠金融在鄉村遍地開花時,共同富裕的果實將會來到你我身邊。
時間:2023-07-13 作者:酈忱陽 來源:陽光普照小隊實踐記錄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