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訊(通訊員 顏冰冰 葉怡琳)為進一步響應國家號召,助力鄉村振興。7月1日-7日,集美大學誠毅學院“溪望”暑期社會實踐隊赴安溪縣蓬萊鎮彭格小學,通過科技支教、產業調研發揮機械學科優勢,為鄉村注入青春活力。
“溪望”社會實踐隊走進彭格小學開展科技支教活動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關系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全局性、歷史性任務。教育在鄉村振興中發揮著基礎性、先導性作用,實現鞏固拓展教育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以振興鄉村教育賦能鄉村振興,是教育的職責和使命。為將理論運用于實踐,服務奉獻于社會,實踐隊員前期對彭格小學課程學習情況及學生綜合素質進行調查了解,結合實際學習情況設置了:“機械小發明”、“飛機是怎樣飛起來的”、“機械科學小實驗“,”學習安溪紅色歷史“、”感悟嘉庚精神”、“傳承工匠精神“等豐富多彩的課程。實踐隊特邀省級思政學科團隊名師林雄萍,善用“大思政課”,宣揚愛國教育。
實踐隊以培育學生核心素養作為目標,聚焦“我以及我所教的課程能為育人貢獻什么”展開教學。在”機械小發明“課程中,利用廢瓶子、電機、風扇葉、小車輪等給孩子們示范做“溪望號”水陸兩棲車,調動孩子們的積極性、發揮創新精神,鼓勵孩子們發揮自己的奇思妙想親手打造自己的小車,并開展“溪望號”競速賽,最終從設計和性能兩方面為小車進行打分評比,讓孩子們在競賽中體驗創新和設計的意義。
圖為支教學生在準備競速賽 通訊員 謝書涵 攝
工匠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偉大精神之一。“工匠精神”課堂中省級思政教學名師雄萍副教授從孩子們的角度出發,拋出四個含有“匠”字的詞語,引出課堂主題“工匠精神”。“匠石運斤”“文章宗匠”“能工巧匠”“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這四個淺顯易懂的詞語,讓孩子們深刻明白工匠精神的內涵,并向孩子們講述了袁隆平爺爺的兩個“夢”:第一個夢是”禾下乘涼夢“,第二個夢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鐵人”王進喜、“兩彈元勛”鄧稼先等,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不同面孔灑下同樣火熱的汗水,希望通過這次課程孩子們在今后生活中能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培養自己的創造力和創新能力。最后,林教授帶領省級課程思政教學團隊成員冀洋鋒博士和實踐隊員王玥以誦讀的形式,講述先進模范的故事,期望孩子們以先進模范為榜樣,弘揚勞模工匠精神,成為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少年。林教授的到來為鄉村青少年上好新時代的”大思政課“,也給實踐隊工作開展提供了指導性意見,引導實踐隊員充分發揮學科優勢。
圖為林教授帶領冀洋鋒博士和實踐隊員王玥誦讀先進模范故事 通訊員 謝書涵 攝
“飛機是怎樣飛起來的”課程中,冀洋鋒博士首先將晦澀難懂的人類飛行簡史用簡單有趣的語言向孩子們講述,隨后闡述了飛機的分類和世界上主要的現役飛機,臺下孩子們積極參與互動猜測飛機的型號,現場氣氛達到高潮。最后冀博士用建議的現場實驗揭密了飛機能夠飛起來的秘密,其中還穿插了我國航空先驅的愛國事跡,鼓勵孩子們認真學習,報效祖國。
圖為冀洋鋒博士在講述飛機簡史 通訊員 謝書涵 攝
“地理知識小講堂”陳立暉隊員向孩子們講解天氣、氣候的相關知識,由天氣預報為起點向孩子們發問,天氣和氣候的差別,幫助孩子分辨簡單的天氣和氣候,重點讓孩子們知道天氣及其影響,講述天氣與生活、天氣與農業生產、天氣與戰爭之間的不可忽視的聯系,由此告訴孩子們天氣惡化對環境造成的傷害,由此引發的蝴蝶效應是無法輕易逆轉的,呼吁孩子們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共同保護地球環境。
圖為實踐隊員陳立暉在講解“多變的天氣” 通訊員 謝書涵 攝
“機械科學小實驗”實踐隊員陳天財通過演示實驗:”戳不破的氣球“、“掉不下來的乒乓球”“不漏水的瓶子”引入“大氣壓”的概念。對于懵懂的孩子們,實踐隊員耐心講解,鼓勵孩子們思考實驗的原理,引導孩子們大膽提問。實踐隊員還設置了“高處不勝寒”這一與“大氣壓”無關的實驗,鼓勵孩子們發散思維,打破定性思維。最后邀請孩子們上臺分享本節課的收獲,培養孩子們的表達和演講能力。

圖為實踐隊員陳天財在講解“戳不爆的氣球”實驗原理 通訊員 陳天財 攝
“嘉庚精神”實踐隊員楊萬利通過新加坡貨幣上的嘉庚先生,用更加簡易的方式告訴孩子們嘉庚先生的成就,從子還父債、回鄉設立私塾、堅決反對外商提出停辦學校才給予經濟資助的要求,堅持繼續支持教育事業的發展、把所有的資產都獻給國家教育事業只給子女留下貼身印章等故事,讓孩子們對嘉庚先生的突出貢獻有更加形象的認識。

圖為實踐隊員楊萬利在介紹陳嘉庚先生 通訊員 謝書涵 攝
在“機械基礎小百科及知識競猜”課程中,實踐隊員張美娟通過聯系日常生活,讓孩子們自主尋找生活中蘊含的簡單機械,舉例講解生活中常用的筷子和剪刀等簡單機械工具,讓孩子們發現生活中的機械,并通過快問快答游戲的形式鞏固課堂內容、活躍課堂氛圍。

圖為實踐隊員張美娟在與支教學生互動 通訊員 謝書涵 攝
支教亦是自教。在這次實踐過程中,實踐隊員用飽滿的熱情和一絲不茍的專業精神去服務孩子們,用真情實感去融入孩子們,去傾聽孩子們的故事。一群年輕人,希望用自己綿薄之力,讓孩子們在迷茫的時候,找到前進的方向,對自己充滿信心。教人也育己。也許實踐時間很短,但也足夠治愈孩子們和老師們的內心。
“溪望”社會實踐隊在蓬萊鎮開展“一村一品”調研活動鶴前村“狀元紅”荔枝調研:為了進一步響應“一村一品”政策的實施,7月1日調研小隊奔赴蓬萊鎮第二屆荔枝文化節現場,在展會上,調研小隊對荔枝商戶及一些個體農戶就“狀元紅荔枝的產量及銷量如何?”、“通過什么樣的渠道銷售荔枝?”、“荔枝售價如何?”等問題進行采訪調研。了解“狀元紅”荔枝的歷史、產業現狀及蓬萊鎮的深厚文化底蘊。在前期調研的過程中,調研小隊發現當地荔枝采摘過程中,采摘農戶存在人身安全隱患問題。在專業老師的指導下,實踐隊員們設計了一款“高空采摘器”,并根據當地果樹的實際采摘問題進行優化改良,加裝攝像頭、網兜等,提高采摘效率和安全性。

圖為實踐隊員周偉超在使用高空采摘器 通訊員 呂存煜 攝
福山村多肉種植基地調研:目前多肉的市場需求不斷擴大,從家庭裝飾到園林景觀、從室內綠化到室外美化,多肉植物的應用領域越來越廣泛。同時,隨著人們對健康和環保的重視,多肉植物也成為了越來越多人的選擇。 福山村多肉植物是蓬萊鎮“一村一品”政策重點發展產業,7月2日調研小隊前往福山村進行采訪調研。調研小隊發現由于當地的種植技術單一,勞動力不足,銷售渠道單一,導致種植規?s小和品種單一。調研小隊對商戶所反映的問題進行整理歸納并開展內部會議進行討論分析,并積極為商戶開展線上宣傳活動,活動形式包括:推送新聞、推文投稿等,希望引起社會對鄉村產業發展的重視。

圖為實踐隊員陳天財在調研福山村多肉 通訊員 呂存煜 攝
龍居面線非遺工坊調研: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鄉村文化的精髓與典型代表,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資源。它涵蓋鄉村生活的方方面面,是鄉村社會群眾生存技巧和生活經驗的智慧總結,更是鄉村社會生產、生活的重要支撐。龍居村手工面線“龍居面線”是安溪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項目。7月3日調研小隊實地走訪,前往龍居面線非遺工坊進行參觀調研,采訪龍居面線非遺技藝傳承人胡麗珍,并體驗了拉面、曬面等面線的制作工序。針對“面線的制作工藝具體步驟”、“為什么這項技術能列入非遺”、“面線手藝傳承遇到的難點”等主題進行了采訪調研。調研小隊發現其中存在人才缺失、生活方式改變無人傳承等難點。調研小隊表示將從線上渠道幫助工坊加大宣傳力度,運用專業知識嘗試開發面線自動化晾曬設備。

圖為實踐隊員張美琳在體驗龍居面線拉面過程 通訊員 呂存煜 攝
青年者,人生之華也。只有立根在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青春才能綻放絢麗之花。 幾天的支教和調研活動豐富了實踐隊員們的大學生活,通過貢獻自己的力量和資源,為當地的發展做出積極的貢獻,同時也可以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為未來的職業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對實踐隊員來說,短期支教的意義在于在社會實踐大課堂上“受教育、長才干、做貢獻”,同時切身實踐國家精準幫扶的政策;對孩子們來說,是有了通向更大世界的大門,是另一種質感的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