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網菏澤7月7日電(通訊員 李芮)在華夏兒女的心中,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為了加強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與認識,在2023年暑假期間,曲阜師范大學實踐隊隊員于2023年7月7日在山東省菏澤市鄆城縣鄆州博物館進行了調研與實踐,通過親身實踐對傳統文化進行深入的了解,走進傳統文化的世界。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而博物館則是城市文化的象征。博物館作為一種文化機構,承載著豐富的歷史和藝術遺產,具有重要的社會實踐價值。它不僅是保護和展示文化財富的場所,更是一座橋梁,連接著過去、現在和未來。
實踐隊員秉著了解傳統文化的目的對博物館展開了社會實踐,通過對各種展品進行觀察、欣賞和深入探究,令他們受益匪淺,深刻地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

圖為油紙傘照片。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李芮 供圖
首先實踐隊員們抬頭便看見了幾幅傘的模樣,發現其獨具風韻、五彩繽紛,擁有著獨特的樣式,令人駐足凝望。通過講解員的介紹,隊員知道了其為油紙傘。我們了解到油紙傘是漢族古老的傳統用品之一,當時人們使用油紙制作傘面和傘骨,由此得名油紙傘,它的文化也可謂源遠流長。
隊員們驚訝于其竟然為世界上最早的雨傘,使用歷史已經有1000多年,由純手工制成,全部取材于天然。它的制作工藝可謂是相當復雜,民間有句諺語“工序七十二道半,搬進搬出不肖算。”便可知其制作不易。它的主要用途是作為雨具,寓意也十分的討喜。傘骨為竹,竹報平安,傘形為圓,寓意圓滿。一起觀覽的游客中竟然有人家中便有此傘,還給實踐隊員們觀看了照片,經過一番交談,更加對此文化而著迷,感受到了中國古人智慧的結晶。

圖為剪紙展品照片。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李芮 供圖
緊接著隊員們了解到了剪紙文化,通過其旁邊的牌子知曉了剪紙文化的悠久歷史、傳承至今。剪紙又稱為刻紙,是中國最古老的民間藝術之一,是用剪刀或刻刀在紙上剪刻出花紋,用于裝點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動的藝術。
這不禁勾起了我小時候的回憶,思緒回到幼時。春節炮竹聲響,天蒙蒙亮,我安靜坐在姥姥身旁,看著姥姥用剪刀剪紅紙,經過姥姥的巧手旋轉、裁剪,一副充滿節日色彩的喜字便展現出來。我鼓著掌夸贊著,姥姥看見我這副樣子又兩手一揮,一副栩栩如生的小兔子便“蹦”出來了,我高興地拿著跑到外面欣賞起來。長大了才知道它叫剪紙,原來很早之前其便印刻在我的腦海里了。看見展牌上寫著剪紙藝術遺產已經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錄里,不禁感到了自豪與驕傲,感覺到傳統文化帶給人們的自豪感以及像陽光沐浴一樣的溫暖,埋藏著許許多多的回憶。
通過對此的社會實踐,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文物不僅僅是一件件供人觀賞的展品,而是蘊藏著文化底蘊,擁有靈魂與生命的神圣的藝術。經此我增長了很多知識,了解了油紙傘和剪紙文化的發展,在增長中成長了,精神變得富足,視野也變的更開闊了。
物化天寶,人杰地靈。比起每天做低頭族,沉迷于抖音等軟件帶來的短視頻快感,放下手機便感覺迷茫無知,不知所措,何不走出門來去參觀一下身邊的博物館,挖掘一下那些被歷史掩蓋的記憶,感受古老的氣息,讓身心都沉靜下來,靜靜地欣賞一下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