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山東大學“京溪渡泉”社會實踐調研團成員張天洋和高明翔前往北京市“詠園”非遺文創園開展調查。
詠園位于北京市東城區幸福大街永生巷4號院,地處二環內核心位置,臨近天壇。類似隊員此前走訪的798產業園,77文創園同樣由老工業廠房改造而來,其原址為北京市三露廠。2019年6月,作為首創非遺創新發展平臺下國內首個非遺主題文創園區的詠園正式開園。園區共設置有朝雨樓、瓊華樓、采薇樓、棠頌樓、鹿鳴苑、章天樓、九如樓、穆清樓等八個區域,承載非遺創作、研發、設計、試制、展示、銷售、體驗、培訓等功能,這些共同構成了園區內非遺全業態產業鏈。
一進入園區,獨特的建筑風格便給隊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原老廠房的建筑留存有一種特殊的“工業風”,經過改造,更增添一股古色古香的別致韻味,與園區“非遺傳承”的主題相協調。
深入詠園,隊員們參觀了多家致力于非遺保護與開發的文創企業,如宋代的汝瓷、清代的京劇、北方的絹人、西南的苗繡……從創作、研發到銷售、體驗,許多非遺技藝在這里得到繼承與發展,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除文創企業之外,中國非遺保護協會也入駐了園區。與兩位工作人員進行簡單交談后,隊員了解到,非遺協會以“宣傳、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宗旨,其職能范圍涵蓋調查研究、信息收集、舉辦展覽、專業培訓等方面。非遺協會遷址入駐詠園,有利于詠園進一步打造非遺傳習培訓、研發試制、生產銷售、展示體驗、傳播推廣等非遺主題的傳承創新發展園區,提升詠園的知名度與影響力,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貢獻力量。
調研過程中,隊員們也認識到當前階段詠園所面臨的發展困境。一方面,非遺傳承本身面臨著傳承人群青黃不接、傳承人未被社會認可且社會地位不高、非遺保護財政投入落實難度大等問題;另一方面,各類文創企業的既有發展經驗顯示,企業發展欲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之間的轉化并非易事,難以實現營利是當下很多文創企業面臨的現狀。詠園的地理位置相對較為偏僻,北鄰某農產品市場,周邊居民以老年人為主,消費水平較低,對非遺興趣不高,園區宣傳力度也有待提高。在此基礎上,疫情的影響又給詠園的發展帶來了更大的不確定性。此次探訪中隊員注意到,園區內有很大一部分空間當前正處于人去樓空的狀態,疫情等不利因素使得諸多企業難以扭虧為盈,不得不選擇撤離園區。在此情況下,整體園區促進非遺傳承的功能無疑會遭到削弱。
但與此同時,園區內尚有少數企業在艱難時期仍能保持穩定經營。在汝瓷品牌“汝山明”店內,隊員們有幸遇到其品牌創始人、汝瓷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李可明,并對其進行了訪談。李可明認為,文創產業應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優勢。互聯網可以讓企業近距離了解市場需求,生產符合大眾審美偏好的產品,從而獲得廣大消費者的青睞,贏得更為廣泛的市場。在李可明看來,適應市場需求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任何非遺產品都應該想辦法讓大家去使用,只有注重“用”的環節,考慮如何讓年輕人使用它,產品才能推廣,手藝才能傳承。“汝山明”一直嘗試制作汝瓷創新產品,例如為迎接豬年到來設計的汝瓷小豬茶寵、為迎接虎年到來設計的汝瓷虎形香插、疫情期間借諧音梗設計的“綠馬”擺件等等,一系列產品實現了傳統與創新的完美融合,贏得了良好的市場回饋。李可明希望更多的年輕人加入到非遺中來,以新思想、新思路的注入賦予非遺新的價值。
談到疫情,李可明認為這對于企業而言既是艱難的挑戰,也是寶貴的機遇。疫情之下,“汝山明”加大線上品牌宣傳,充分運用自媒體平臺,開設了微信公眾號、網絡旗艦店作為產品宣傳銷售的窗口,有效提高了“汝山明”的品牌知名度,擴大了線上客戶群體,同時降低了對線下門店銷售的依賴。
隊員總結道:此次調查可以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帶來以下幾點啟示。第一,應合理協調傳承與創新之間的關系,傳統手藝固然要避免被現代的浮躁喧囂掩蓋其古典氣韻,但其同時也應與現代審美與流行文化相結合,從而防止其與當前時代“水土不服”。第二,身在互聯網社會,產業運營應充分利用網絡信息容量大、傳播效率高、覆蓋范圍廣等優勢,探索新的運營模式,不斷擴大客戶群體、拓寬企業發展渠道。第三,要在危機之中尋找契機,企業發展前景并不完全由外部環境左右,關鍵在于企業自身是否具備化解危機的能力。面對不利因素,企業應積極求變,快速適應并把握新形勢,探索新發展契機,從而逆勢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