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本次調研,團隊成員對鳳和村微改造的多元耦合機制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作為調研實踐的動員方,學院鼓勵廣大公管人走出學術象牙塔,投身到鄉村發展的實踐中,把青春的汗水、桃李的芬芳融入鄉村振興的凱歌中,"/>
近年來,廣州全面開展微改,利用這種“繡花”功夫,著力解決了舊城衰退、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問題。然而現階段,微改模式還處于探索階段,主要關注物質層面的改造,忽略了社區歷史文化的挖掘與保護,或是為了體現歷史文化特色,在社區空間中進行歷史文化的符號化拼貼、堆砌,從而產生各種生搬硬套的空間印象。甚至微改過程中社區功能徹底改變,原居民遷出社區,成為商業化的“偽社區”。這些改造方式往往造成人地關系疏離、地方原真性降低、生活空間商業化、鄰里情感滅失等消極效果。因此,剖析人地關系層面下的微改造,成為評判“真社區”的關鍵。鑒于此,本團隊從微觀角度,選取一正在微改的鳳和村,通過實地田野調查,基于人地關系共生互促的視角,具體剖析二者協同發展的現實基礎,探索驅動機理,并構建發展框架,從而提出微改優化建議。
1、小隊初建成,齊聚鳳和村
為響應我國鄉村振興的號召,順應時代發展趨勢,為建設美麗鄉村探尋新路徑。廣東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空港小隊于2022年8月在臺風天齊聚廣東省廣州市白云區人和鎮鳳和村空港小鎮開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對空港小鎮微改造項目做了實地調研。在此次實踐活動中,團隊成員不僅對鳳和村空港小鎮的歷史脈絡進行了梳理,還對空港小鎮微改造的協調過程進行了挖掘,探索“國資引領社資共同參與鄉村振興,企業攜手村民”的鄉村振興創新模式。
空港小隊分別從深圳市、佛山市和廣州市各個區出發,于上午11點半在高增地鐵站集合開展調研。為深入了解空港小鎮的發展歷史,團隊提前聯系了空港小鎮微改造項目部,項目部對本次調研提供了極大的支持,不僅為團隊講解了空港小鎮的歷史和整體發展規劃,并帶領團隊參觀了空港小鎮的特色基地。

圖為楊女士為實踐隊介紹鳳和村微改造項目。團隊成員 姚婷 供圖
2、舊瓶裝新酒,走進微改造
據白云區地方志記載,鳳和村是在清朝中晚期即大約1724年后逐漸形成,距今有近300年的歷史,村內比較有代表性的民居為三間兩廊。建筑采光好、通風透氣、冬暖夏涼,是嶺南地區最常見的傳統民居樣式。隨著機場的搬遷、土地性質的改變和青壯年人口的流失,鳳和村也逐步變成了“空心村”。團隊成員在微改造項目部楊女士的帶領和解說下,了解到整個空港小鎮的微改造并不是簡單粗暴的推倒重來,而是以村落原建筑為基礎,通過對外立面修葺,融入現代化的內部設計,引入商業、辦公、酒店、民宿、研學、鄉村電商等元素,導入粵菜師傅和建設政策性租賃住房等項目,從多方發力來盤活“空心樓”。同時,充分發揮廣東省鄉村振興文化服務產業園的功能,運用創新模式,實現國資引領社資共同參與鄉村振興,企業攜手村民共同締造美麗鄉村。

圖為傳統民居景觀內加入的現代化室內設計。團隊成員 蔡承延 供圖
3、體驗新業態,領略鎮風情
在實地考察期間,空港小隊團隊成員聚焦村落微改造,先實地走訪了空港小鎮的網紅特色民宿“大隱于市”和“朗匯”,據說“大隱于市”的老板來自云南洱海,因此外墻的框架都是洱海運過來進行再裝潢的;然后,團隊成員品嘗了當地特色粵菜(什間和院)和網紅甜品(胖桃子甜品店),并參觀了微型動物園和集會議展覽文娛一體化的多功能場所“翼”空間,而在我們走訪期間,“翼”空間正被用作為高校藝術生的培訓基地。產業園區主要是培養電商直播人才,打造電商直播孵化器,給不同地區的農產品進行直播宣傳造勢,以農帶農的直播賣貨模式不僅迎合了當代年輕人的購物習慣,也為農產品拓寬了銷售渠道,豐富了商業價值。
4、走訪鎮中人,細品鄉村味
參觀游覽的同時,一方面,團隊成員對當地商戶什間和院的廚師長進行了深入訪談,了解到空港小鎮商鋪的運營以及粵菜師傅的技能培訓的現狀;另一方面,團隊也對本地村民進行了采訪,其中胖桃子甜品店的店主便是鳳和村的當地村民,她在新西蘭留學學習西餐,學成歸來后選擇了有發展潛力和租金較市區便宜的空港小鎮作為其蛋糕工作室和甜品初創店面,可以說是“空心村”年輕力量的回歸代表。

圖為實踐隊在訪談胖桃子甜品店的店主。團隊成員 王智豪 供圖
鳳和村,在幾年的微改造后,村子從破敗的 “空心村”一躍成為了嶺南特色美麗鄉村精品示范村,是“三舊”改造的樣本,也是鄉村振興的優秀典型案例。調研團隊通過深入鳳和村實地走訪,對外來資本和本土資源互動耦合機制進行研究,為廣東“三舊”微改造下多主體協同耦合機制的應用提供了可行性的實踐借鑒。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不僅要加強理論知識的學習,也要在學以致用上下功夫。而作為公共管理的研究生,更要積極響應我國鄉村振興的號召,順應時代發展的趨勢,加大理論研究和理論轉化的力度,并將自身學術能力與鄉村發展現狀相結合,在踐行習總書記“要把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起來”的重要講話精神的基礎上,積極探索鄉村可持續發展長效機制,為助力鄉村振興貢獻青年的力量。

圖為實踐隊合影。團隊成員何欣倪 供圖
團隊活動感悟
萬方(指導老師):
激活各個社會主體的公共參與是現代基層治理的焦點問題,本次活動通過實地觀察與訪談了解相關的實踐現狀,有利于書本知識的落地,讓思考更接地氣,更使得研究的方向更具體,希望團隊能藉由此次活動舉一反三,更好地將實踐問題與理論思考結合起來。
查理思(指導老師):
基于前期理論研究的深厚基礎,空港小隊的成員選擇廣州市白云區人和鎮鳳和村空港小鎮作為調研對象,深入鳳和村,對空港小鎮的歷史脈絡進行了梳理,還對其微改造的協調過程進行了挖掘,探索了“國資引領社資共同參與鄉村振興,企業攜手村民”的鄉村振興創新模式。本次調研活動培養了學生求真求實的科學精神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姚婷(團隊學生):
我們這次三下鄉活動的意義在于學習空港小鎮改造的好的經驗,通過大量的實地走訪,深入了解了空港小鎮改造的各個角落以及項目承辦方、村民以及入駐商戶的基本情況,幫助我們有效地了解對于空港小鎮進行改造的理念,村民生活的變化。我非常珍惜這段與伙伴們一起調研的機會,在此過程中我們討論思考,一起努力,一起進步,充實了我們的研究生生活,也理解為人民服務的深刻內涵,讓助力鄉村振興的青年力量落到實處。
何欣倪(團隊學生):
盤活,不是外部變得光鮮,而是內部富含運轉的活力。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以來,各地政府積極響應牽頭引領,空港小鎮更是在這一背景下,探索出了其適時適世的發展道路,以國資引領社資,讓企業攜手村民,融現代設計活化村屋價值。肉眼可見的,是鳳和村在環境治理、生態建設、村莊整治方面的顯著成效,深有感觸的,則是其空港文化、人才培育、產業融合等所內賦的活力,走出鳳和特色的鄉村振興模式。
吳麗君(團隊學生):
通過深入到改造后的鳳和村空港文旅小鎮調研,我們在體驗微改造成果的同時,直觀地感受到舊村改造后所帶來的活力,對現代基層治理有了更全面的感知,在了解這個百年村落的舊村活化推進過程中,我們明晰了政企民的協同配合機制,也拓寬了鄉村改造的新思路,對于鄉村振興的實踐能力與理論水平都有了進一步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