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國輝先生的工作室)
2025年7月13日,華僑大學文學院“尋漁諺,傳海韻”暑期社會實踐團隊來到福建惠安崇武鎮(zhèn)大岞村,拜訪古船制作者張國輝老先生,并對張先生進行相關(guān)采訪。此次實踐活動以探尋海洋文化為核心,落腳于船舶文化,邀請張先生分享造船工具、船模結(jié)構(gòu)、水密隔艙等知識,并對張先生進行采訪,旨在增進實踐團成員對閩南福船文化的認識,結(jié)合閩南方言的特點記錄并傳播船舶文化。

(張國輝先生制作的船模局部圖片)
實踐團首先對張國輝先生進行了采訪。“坐過船、行過船、造過船,福船就是我的命。”張先生向我們分享了自己早年間的航海經(jīng)歷。張先生的船緣始于16歲,家境困難的他初中畢業(yè)后便跟隨村里長輩出海打魚,在風浪中熟悉了福船的性能。憑著對船舶的熱愛和鉆研精神,18歲那年他被村里選派到廈門造船廠、泉州造船廠等多家船廠系統(tǒng)學習傳統(tǒng)造船技藝。“20歲就開始主持村里的造船工作了。”張老回憶道。從30多米長的實船到精巧的船模,60余年間他經(jīng)手修造的傳統(tǒng)福船達數(shù)十艘。木料在他手中化為藝術(shù),每道曲線都承載著先民的智慧結(jié)晶。
(現(xiàn)場采訪)
采訪末尾,張先生用閩南話講述了自己對于造船的理解與對船舶文化傳承的期望。“造船木材的每一塊木材、每一處銜接都有自己的講究”,無論是航海大船還是船模,張先生都致力于傳承古代先賢的造船智慧,從構(gòu)圖、繪圖到材料挑選、顏色繪制等,所有環(huán)節(jié)都親力親為。張先生說到,作為這一代的船模制作者,他希望自己的船模可以為后來研究船舶文化的學者們提供幫助,希望更多人可以走進大海,走進福船。
(張國輝先生講述寄語)
采訪結(jié)束后,實踐團對張先生的船模、船模制作工具進行了拍照記錄,并請張先生用閩南話念出船舶與工具的專有名詞,將閩南船舶文化與方言文化結(jié)合記錄。

(船模制作工具)
歲月鑿刻,匠心從未擱淺。如今,步入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張國輝先生制作的福船模型靜靜停泊在展館中央,仿佛隨時準備揚帆起航。“我要讓世界看到祖先的智慧”,這位年近八旬的老人依然每天在工作臺前工作,刻刀在船板上留下新的紋路。于他手中誕生的不僅是一件件船模,更是流動的文明史詩,他手中滿載傳承的刻刀,正在新時代繼續(xù)書寫著中國航海文明的傳奇。
(實踐團與張國輝先生的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