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了解新時代文明實踐內涵,感受基層文明建設脈搏,鹽城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精心策劃并組織開展了以“文明新韻·實踐啟航”為主題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7月24日至27日,學院引導學子們利用返鄉契機,將實踐課堂搬到家鄉的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通過實地探訪、深度體驗和影像記錄,親身感受文明實踐的蓬勃生機,并以青年視角講述家鄉的文明故事。
第一站走進徐州市邳州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作為大一學生,探索城市文化是我們的必修課。今天,走進邳州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沒想到里面藏著這么多驚喜。文化館內的非遺展廳,推開門,便能看到紙塑獅子頭、繡花鞋、農民畫……這些無一不展現著非遺傳承的匠心,值得年輕一代人接力。這里還有許多免費的暑期培訓班,比如音樂,美術等等,外面的藝術長廊同步展示著學員們的成果。實踐中心內還設有未成年人指導中心和志愿服務接待站,二樓擺設著整齊的書籍,供游客閱覽。志愿服務墻上,志愿者的身影被記錄著,這些光影碎片拼出了答案:文明不是遙遠的星辰,而是當無數雙手握在一起時,掌心的溫度傳遞出的光。
第二站,觸摸南通市通州區的“文明心臟”:文化館里,遇見匠心傳承,童子的古韻、荷花盤子舞的靈動……非遺展廳里,更有“從前慢”影像特展,帶我們穿越時光。圖書館中,童趣的“大樹書架”托起知識的果實。親子伴讀的溫馨畫面在此定格,健康陣地守護著成長。墻上志愿者的光影,正是“護苗人”用愛與奉獻編織的搖籃。婦兒天地,綻放夢想光彩,一樓的展墻上的每一張照片,都是夢想生根發芽的動人注腳。相鄰的檔案館與人民政府大樓,雖未入內,卻承載著城市厚重的文脈記憶與高效便民的民生溫度。走出室內,開闊的大草坪與多樣的體育設施,讓大家盡情舒展身心,享受運動的樂趣。一室一隅,皆為民需而設;一舉一動,皆為文明注腳。
第三站,融入鹽城東臺市的新時代文化實踐中心:入門便是“海韻鹽魂”,彰顯了東臺的物質文化與地理環境,館內的展覽更展現了東臺人民的文化之路:細如蟬翼的發繡,閃著冷光的青銅工具,白墻黛瓦的晏殊學堂……千年流轉的文化不僅在玻璃窗內,更是由我們年輕一代接力續火、傳承至今。館內志愿者的身影愈發挺拔耀眼,通過二胡的樂聲傳播著溫暖的人文關懷。在非遺互動區,有人講解發繡技藝,有人帶領盲童觸摸鹽雕,文明的星火正是由這些平凡的堅守點亮。當夕陽透過雕花窗欞灑在鹽民畫卷上時,我忽然懂得:文化傳承從來不是冰冷的陳列,而是讓千年技藝活在當下,讓每雙手都能觸摸到歷史的溫度。
第四站,腳步邁進吳江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漣漪般的悸動在心底蕩開,從航拍視角里現代感與綠意交織的建筑群落,到場館外長廊下老人相聚的悠然、室內展廳里非遺與藝術的碰撞,每一處都藏著故事:飄逸靈動毛筆字、志愿服務墻的暖光、理論宣講區的思想回響……這里有“德善蘇州”的溫潤底色,也有“美美吳江”的活力篇章。從老照片里的舊貌新顏,到展廳中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實踐,再到心愿墻上的真摯期許、孩子們手繪里的環保與夢想……文明,是場館外綠樹簇擁的紅色標語,是展廳內代代傳承的精神脈絡,更是無數人在這里相遇、聯結時,掌心傳遞的溫度與眼里閃爍的光。行走其間,讀懂的不僅是一座城的文化脈絡,更是文明在新時代生長的模樣——它是歷史與當下的對話,是理論與生活的共鳴,在每雙眼睛里、每雙手掌間傳遞。
此次活動不僅是一次深入的社會觀察,更是一次生動的國情社情教育課。外國語學院始終重視實踐育人在人才培養中的關鍵作用。鼓勵學生利用返鄉資源,以小見大,以點帶面,用鏡頭語言記錄和傳播家鄉的文明建設成果,是學院推動社會實踐常態化、生活化、成果化的有益嘗試。四位同學的視頻作品,不僅是一份份珍貴的社會實踐報告,更是一張張生動的“家鄉文明實踐名片”,展現了鹽師外院學子心系家鄉、關注社會、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