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博物館有很多寶貴文物甚至“國寶”,它們實證了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要深入實施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把中國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非國有博物館作為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傳承和弘揚優秀文化遺產中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隨著文化強國建設戰略的推進及文旅融合和博物館的高質量發展,非國有博物館的生存現狀與可持續發展路徑備受關注。7月10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馬克思主義學院“民藏振弘”暑期實踐團深入山東省威海市環翠區橋頭鎮,對威海錫鑲紫砂茶壺博物館展開了實地調研,通過參觀學習、深度訪談、問卷調查等形式,全面了解文旅融合背景下非國有博物館可持續發展的創新實踐與機遇挑戰。

威海錫鑲紫砂茶壺博物館坐落于橋頭鎮信河北村。作為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威海錫鑲技藝”的核心展示載體,該館以“錫鑲起源”“紅色文化”“豫豐商號”等主題展區為依托,還原百年錫鑲工藝的歷史脈絡,并創新融入非遺體驗、研學教育、民宿餐飲等業態,形成“博物館+文旅+非遺”的復合發展模式。在盤活鄉村閑置資源的同時,也為當地居民提供了就業機會。

調研中,團隊成員走訪參觀了博物館的展品陳列,并圍繞藏品特色、運營模式、資金來源、觀眾結構、專業能力、政策執行、創新轉化等問題,與博物館非遺傳承人王海峰進行了深入訪談。“我們最初的信念就是把錫鑲非遺技藝傳承下去。我們每天在講解錫鑲非遺技藝的同時,也介紹威海的歷史、英租的歷史,以及喝茶的禮儀等。通過一系列的講解,讓大家、特別是讓參與研學的孩子,熱愛家園,珍惜美好的生活!”非遺傳承人王海峰介紹,博物館自2023年建成以來,已經與多所高校展開深入合作,共同開發文創產品與傳統文化課程。同時,該館緊緊圍繞鄉村振興戰略,把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文化旅游相結合,積極促進業態多元化,整合非遺體驗、紅色教育、民宿餐飲、影視拍攝基地等資源,打造東南鄉景區,吸引了市內外大批游客參與研學體驗。在激活鄉村文化資源帶動產業共通共融中,釋放了文旅經濟新動能,也促進威海錫鑲非遺文化更好地傳承與發展。

本次調研活動為深入研究文旅融合賦能非國有博物館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鮮活案例。接下來團隊將系統梳理本次調研內容,用鏡頭剪輯非國有博物館影像,以數據撰寫調研報告,借助新媒體傳播威海非國有博物館故事,讓非國有博物館的經濟文化社會價值和實踐創新被更多人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