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沂水縣革命紀念館的陽光透過窗欞,煙臺理工學院 “青春心向黨” 志愿服務隊的成員們正俯身記錄 —— 這是 2025 年暑期,他們扎根沂蒙革命老區開展 “三下鄉” 實踐的生動一幕。15 天里,團隊循著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足跡,在紅色溯源中汲取精神力量,在產業調研中破解發展難題,在校園科普中播撒財經種子,用青年智慧為沂水縣高質量發展交出一份沉甸甸的青春答卷。
紅色財經尋根:讓革命精神照進現實
“原來早在革命時期,沂蒙根據地就有了‘廉潔理財、為民服務’的財經傳統!” 在沂水縣革命紀念館,團隊成員聽完 “紅嫂用節省的糧食支援前線,卻詳細記錄每一筆開支” 的故事后,紛紛發出感慨。作為本次實踐的 “精神起點”,團隊在這里系統梳理沂蒙紅色財經基因:查閱《沂蒙根據地財經史料匯編》,訪談從業 20 年的紀念館館長,收集“戰時物資調配制度”“根據地商業經營模式” 等 12 項核心史料,最終形成《沂水縣紅色財經文化資源清單》。
調研中,團隊發現紅色財經文化的 “轉化缺口”—— 紀念館展陳多以文字為主,互動體驗項目不足,游客停留時間平均僅 2 分鐘;全縣僅 20% 中小學提及紅色財經故事,文化資源未能與教育、產業深度融合。
圖一:團隊成員于小學進行校園財經科普
縣域發展問診:把論文寫在沂蒙大地上
“咱們的餅干主要銷往哪里?原材料是本地采購嗎?” 在沂水縣經濟開發區的某食品企業生產車間,團隊成員圍著負責人追問產業鏈細節。為摸清當地富民產業 “家底”,團隊用 5 天時間走訪 3 家代表性企業、1 個新型社區,發放問卷 200 份,訪談基層干部 12 人、企業負責人 8 人,逐步勾勒出沂水縣經濟發展的 “全景圖”:食品加工、紡織服裝等主導產業基礎扎實,但存在 “初級加工多、附加值低” 問題;諸葛鎮新型社區通過 “易地搬遷 + 果蔬種植” 實現增收,卻面臨 “散戶經營抗風險弱” 困境;農村電商服務站覆蓋率達 60%,但多數僅能代收快遞,無法助力農產品上行。
財經科普育苗:為老區孩子打開 “經濟之窗”
“同學們,誰能說說咱們沂水的罐頭是怎么從桃子變成商品的?” 在馬站鎮中心小學的課堂上,團隊成員拿出本地企業生產的果品罐頭,引發孩子們的熱烈討論。為讓財經知識 “接地氣、有溫度”,團隊針對縣城、鄉鎮、農村 3 所中小學的學生特點,定制差異化科普內容:在沂水縣第一實驗小學,結合 “沂水餅干產業” 講解 “消費決策”;在諸葛鎮初級中學,用 “農村電商銷售果蔬” 案例解讀 “家鄉經濟”;每堂課都融入紅色元素,通過 “紅嫂節約物資” 的故事,引導學生樹立正確消費觀。
1200 余名師生參與,9 場科普課堂,83% 的學生能區分 “必要消費與非必要消費”,75% 的學生能講述紅色財經故事 —— 這組數據是科普成效的最好證明。“以前覺得零花錢隨便花就好,現在知道要節省,還要了解家鄉的產業。” 諸葛鎮初級中學學生小李的話,道出了科普活動的意義。團隊還將 5 套紅色財經科普課件贈予學校,沂水縣第一實驗小學更是計劃把 “紅色財經小課堂” 納入 2025 年秋季德育課程,讓財經教育在老區校園持續生根。

圖二:團隊成員合影
“這次實踐讓我真正理解了‘財經報國’的含義 —— 不是坐在教室里學理論,而是走進基層,用專業知識幫老區解決真問題。” 團隊領隊王祥如的感悟,道出了所有成員的心聲。從紅色基因中汲取力量,在縣域實踐中增長才干,煙臺理工學院學子用腳步丈量沂蒙大地,用行動詮釋青年擔當,讓青春之花在服務革命老區發展的實踐中絢麗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