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興鄉村,精育新農
——阡陌新炬團隊赴山東省威海市開展實踐活動
農業農村現代化離不開一批“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對于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7月9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馬克思主義學院“阡陌新炬”暑期實踐團隊到山東省威海市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7月10日上午,團隊成員來到威海市農業農村局,就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工作對威海市農廣校王科長進行深度訪談。

圖一:團隊成員與兩位老師合影 圖二:團隊成員與王科長進行訪談
近年來,威海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取得很大進展。以促進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為導向,以滿足農民知識技能需求為核心,緊密結合鄉村振興實際需求,統籌各類培訓資源,新型職業農民隊伍規模不斷擴大、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對周邊農戶的輻射帶動作用日益增強、培訓體系日益完善。
王科長表示,近年來威海市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方面實施多維培訓模式,通過綜合素養、專業技能、線上學習等五類課程,結合多維對象、專題、師資等培育方式,全面提升培訓質量,近三年共培訓出10290人次新型職業農民。在針對區域特色產業實施差異化培育策略方面,文登區重點培育西洋參、丑梨產業人才,乳山市側重大姜、大花生和蘋果產業,榮成市則聚焦小麥、玉米等糧油作物。
下午,為進一步了解威海市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成效,團隊對威海乳山市農廣校戴璐校長進行了深度的訪談。戴校長介紹,當前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課程以糧油單產提升為主導,占比超過60%,主要通過組織學員實地觀摩糧油基地、社會化服務基地等方式開展。
圖三:團隊成員與戴校長進行線上訪談
同時,乳山市農業農村局自2021年起打造“政務新媒體+助農”模式,通過“乳山市農業農村局助農平臺”政務號助銷農特產品。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這一模式有效降低了農戶營銷成本,拓寬了農產品銷售渠道。下一步,乳山市農廣校將繼續優化培訓機制,借鑒臨沂等電商發達地區的成功經驗,引入實操性課程,同時積極爭取政策支持,進一步提升培訓實效。
7月11日上午,團隊成員主要就“新型職業農民職稱評定問題”對文登區農業農村局孫校長進行了學習訪談。
圖四:團隊成員與孫校長進行訪談
文登區堅持政策文本導向,積極探索地方特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路徑,以職稱評定和“師傅帶徒”為抓手,與高等院校、科研所等協同合作,共同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注入智慧力量。作為全威海市較早進行農民職稱評定的試點地,其職稱評定設正高級、副高級、中級、初級四類,主要重能力實績,其中,頭雁領航、示范帶動效果顯著。孫校長指出,“于進海、王文水、呂海泓三位正高級職業農民,有很強的帶動力,同時他們都是很執著的人,在這個行業十年如一日地工作,不管對與錯,他們有極強的奮斗和奉獻精神。”
下午,為進一步了解新型職業農民在當地所發揮的引領示范作用,團隊一同來到澤頭鎮千千家庭農場,對新型職業農民于進海開展了深度的訪談學習,并參觀了該地的農機室和實訓教室。

圖五:團隊成員與于老師合影 圖六:團隊成員與于老師進行訪談 于老師深耕農田二十余載,始終以問題為導向參與各類培育項目,帶著生產難題去學習實踐,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诖耍诶蠋熆偨Y得出,“新裝備、新技術、新種子的結合,才是實現糧食增產增收的關鍵”。在技術推廣方面,其合作社已成為職業農民培訓學校,通過“免費講座+微信群指導”累計培訓農民超300場,實現農戶種植效益的顯著提升;在農民培育方面,其開放自有農機供農戶使用,讓群眾在直觀感受產量提升中主動學習;在返鄉青年方面,老師堅持傾囊相授,助力解決農村老齡化帶來的“后繼無人”問題;在職稱評定體系方面,老師建議現有新型職業農民職稱評定體系需進一步完善,提高獲評者待遇,推動其更好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隨后,通過實地入戶走訪與問卷調查,團隊成員進一步了解到當地農民對于新型職業農民的認知情況。團隊成員著重把握參訪者的真切感受,針對可行性高且具有實效性的建議進行細致梳理,從真實反饋中提煉有價值的見解。
7月13日上午,團隊成員分為兩組分別到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榮成市虎山鎮開展實踐調研。第一小組成員聚焦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創新實踐,對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社會事業局杜科長進行了學習訪談。
圖八:團隊成員與杜科長合影 圖九:團隊成員與杜科長進行訪談
臨港區自2017年啟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堅持以產業需求為導向,累計培訓高素質農民1000余人次,實現特色經濟作物從業者全覆蓋。其核心模式體現為三大亮點:全產業鏈覆蓋,政企校聯動賦能,國際化技術引路。
杜科長指出,下一步將完善三大體系:政策優化突出需求導向,通過土地流轉優惠與創業補貼精準匹配產業需求;資源整合深化“政企校”聯動,復制“田間課堂+云平臺”混合模式;考核革新更加靈活,以增收實效取代任務量考核。針對高校協作的合作需求,杜科長特別提到推動共建產業學院定向開發課程的建議,“促進培育成效的過程中高校也時刻了解了整個農業產業發展的現狀,改善高校教育脫節與過時的困境”。
隨后,杜科長帶領團隊成員實地參觀威海鴻樹林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與山東櫻聚緣農業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兩大示范基地。兩家企業依托智慧農業場景與標準化產業鏈,為農民培育提供實訓基地與技術師資,推動“田間課堂”與產業需求深度對接。
圖十:團隊成員參觀櫻桃聚緣公司
同一時間,第二小組成員于榮成市虎山鎮對新型職業農民呂海泓進行了交流訪談。他在訪談中表示,轉型農業不僅是人生的重新選擇,更是對“生命價值”的追尋。呂老師通過推動無性繁殖、旱地覆蓋等關鍵技術突破,帶動當地畝產提高50%以上,品質提升超30%,真正實現了科技富農。同時,他積極構建“公司+協會+基地+農戶”模式,攜手科研單位推動技術落地,并借助農科驛站為農戶提供培訓與支持。呂海泓認為,唯有提升農業的技術含量與社會認可,才能吸引更多年輕人返鄉創業,共同助力鄉村振興。

圖十一:團隊成員與呂老師進行訪談 7月14日上午,為深入了解威海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實際成效和具體實踐模式,團隊對威海鴻樹林家庭農場負責人王專家進行了深度的訪談。
圖十二:團隊成員與王專家進行線上訪談
王專家作為山東省高素質農民培訓大師,首創“無償培訓+短視頻矩陣”技術推廣體系,年發布櫻桃栽培指導視頻200余條,覆蓋800余農戶,顯著降低技術門檻;依托鴻樹林實訓基地,他演示智能手機精準管控水肥一體化系統,實現“一人一機管理21個大棚”,節水40%、增產30%,實證智慧農業落地可行性;同時構建“學員-講師-能手”閉環培養路徑,成功培育20余名市級技術骨干,形成技術反哺產業鏈的鄉土人才振興樣板,直接推動產業升級與農民增收。
通過此次實踐調研,本團隊掌握了大量有關威海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重要資料,為后續整理分析調研成果、總結威海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現狀、思考培育優化路徑奠定了堅實基礎。希望本團隊的實踐調研,能夠助力威海市打造一支高素質新型職業農民隊伍,促進鄉村人才振興,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