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丹江口水庫的鱖魚,這是岸邊的香樟樹,我們把它們捏在一起,就是水庫的‘生態小世界’!”7月8日,在一丟書屋的課堂上,湖北醫藥學院“只此青綠”暑期實踐隊隊員正帶領學生用粘土創作“水源地生物景觀”,一場別開生面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科普活動熱鬧展開。
為讓南水北調水源地生物多樣性保護知識更易被青少年接受,實踐隊摒棄傳統宣講模式,以丹江口水庫流域為核心,提前梳理出鱖魚、中華秋沙鴨、香樟等10余種特色動植物,制作成圖文手冊供學生參考。活動中,隊員們分組指導,從動植物形態特征講解到粘土配色技巧示范,手把手教學生捏制生物模型;還鼓勵學生發揮想象,將不同生物組合成“生態鏈場景”,并分享自己作品里的“保護小故事”。

圖為孩子們展示作品
一小時的活動里,學生們共完成40余件粘土作品,不少學生拿著自己捏的“中華秋沙鴨”說:“原來水庫里有這么多可愛的生物,以后我要和實踐隊的哥哥姐姐一起保護它們!”此次活動通過“動手+科普”的形式,讓生物多樣性保護理念在青少年心中扎根,也為水源地生態保護注入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