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秦巴林海 追尋巴山松蹤跡
秦巴山脈綿延起伏,是南水北調中線的重要水源涵養地和國家級生態屏障。巴山松作為特有針葉樹種,在生態修復和水源保護中意義重大。然而其分布與群落結構研究仍較薄弱。為落實鄉村振興和生態文明建設戰略,園藝林學學院研究生團隊7月底啟程,奔赴十堰賽武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開展暑期調研與推普活動,在綠水青山之間架起學術與文化的橋梁。
科學布設樣地 繪制生態圖譜
在學院老師的專業帶領下,團隊歷時多日深入保護區,布設2個樣地,沿5條樣線采集10余份巴山松樣本,拍攝60余張伴生種圖片,初步繪制生態分布圖譜。隊員們背負測距儀、GPS和標本袋穿行山林,用汗水換來詳實資料。通過對喬木、灌木和草本群落的測定,掌握了巴山松林分結構和演替特點,為保護區科學管理提供了數據支撐。
走村入戶聯動普通話溫暖鄉村
科研之余,團隊攜帶自制海報和用語卡片走進保護區周邊村落和旅游點推廣普通話。隊員們在村口、農家樂、景區服務點張貼宣傳品,耐心指導老人識讀標識,與學齡兒童互動教學,并結合旅游接待場景向民宿老板和工作人員介紹普通話的重要性。簡單的互動讓村民增加了對標準發音的興趣,也讓語言推廣與生態保護有了新的結合點。
雙重成果并行助力生態振興
此次實踐既積累了完整的巴山松生態數據,也在鄉村傳播了文化力量。團隊形成了可復制的“輕量化推普實踐包”,包括宣傳模板、林木標識設計和村落推廣方案,為類似項目提供經驗參考?蒲谐晒麑榘蜕剿少Y源長期監測和保護提供基線數據,而語言推廣活動有助于提升鄉村旅游接待水平和文化認同。項目體現了科研與社會服務并行的特色路徑。
文字:楊龍海
圖片:楊龍海、劉若溪、杜琳、廖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