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草原石人見證了古代各民族在伊犁的交融,而絲綢之路的貨幣更是‘多民族共榮’的活化石。”在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博物館,長安大學實踐隊隊員白心宇對著展柜里的文物,向同伴分享自己的感悟。2025年7月,這支實踐隊以“文化研學”為紐帶,在伊犁的博物館、民俗區(qū)探尋民族團結的歷史脈絡與當代實踐。
走進伊犁林則徐紀念館,實踐隊隊員們懷著崇敬之心聆聽講解。“林則徐被貶伊犁后,仍主持修建水利工程、推廣農(nóng)業(yè)技術,不分民族幫助當?shù)匕傩崭纳粕睢?rdquo;館內(nèi)講解員的介紹,讓隊員們深刻理解“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內(nèi)涵。隊員們在“邊疆治理”展區(qū)駐足良久,通過文獻資料與場景復原,了解到歷史上各朝代在伊犁促進民族融合、維護邊疆穩(wěn)定的舉措,紛紛表示“愛國不是口號,而是實實在在為各民族群眾謀福祉”。
如果說博物館是“歷史的課堂”,那么喀贊其民俗旅游區(qū)就是“活態(tài)的文化畫卷”。實踐隊乘坐維吾爾族特色“哈迪克”馬車,穿梭在藍白相間的民居之間,沿途不時看到漢族工匠幫維吾爾族居民修繕房屋,哈薩克族商販用流利的漢語向游客介紹手工藝品。“剛進一家刺繡店,店主阿姨就拉著我們學繡哈薩克族傳統(tǒng)紋樣,還教我們說維吾爾語的‘謝謝’。”隊員蘇巴提·賽麥提說,這些日常場景比書本更能讓人感受到“各民族親如一家”。
在六星街的非遺工坊,實踐隊隊員們還體驗了維吾爾族木雕、哈薩克族刺繡等技藝。“木雕需要耐心,就像民族團結需要慢慢經(jīng)營。”非遺傳承人阿卜杜拉一邊指導隊員們雕刻,一邊分享心得,“我收的徒弟有漢族、回族,大家一起研究怎么把現(xiàn)代元素融入傳統(tǒng)技藝,生意越做越好。”隊員們發(fā)現(xiàn),工坊里的作品既有民族特色,又融入了內(nèi)地流行的設計風格,正是“文化互鑒”的生動體現(xiàn)。
實踐隊指導教師肖雅蕊表示,此次文化研學活動旨在讓學生“從歷史中汲取智慧,在現(xiàn)實中感受力量”。截至實踐結束,隊員們已整理博物館研學筆記20余篇,記錄民俗文化素材30余條。“以前覺得‘民族團結’很抽象,現(xiàn)在明白了,它藏在歷史文物的紋路里,藏在民俗街的歡聲笑語中,更藏在各民族群眾互幫互助的日常里。”隊員們在總結中寫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