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畔清源:一場關于水與綠的實踐對話
當八月的熱浪裹著紙張的淡淡纖維氣息掠過廠區,青島科技大學化工學院“紙日可待”實踐團的青年們,正蹲在太陽紙業污水處理中心的清水池邊——有人捧著檢測試管比對水質,有人對著流程圖記錄工藝細節,指尖觸碰到的微涼水流,讓“水污染控制”這門課的理論知識,第一次有了真實的溫度。對他們來說,這場走進產業一線的實踐,不是簡單的“看與學”,而是帶著專業疑問尋找答案:造紙行業的廢水如何“變廢為寶”?化工技術又能為生態保護注入多少力量?
“大家先看這片沉淀池,剛進來的廢水COD值超過3000mg/L,經過混凝、沉淀、生化處理后,能降到50mg/L以下。”隨著污水處理中心主任的指引,實踐團成員沿著步道穿梭在錯落的處理單元間。調節池里,廢水還帶著制漿環節殘留的淺褐色;轉入厭氧反應池,氣泡在池面輕輕翻滾,那是微生物分解有機物的“呼吸”;到了膜分離車間,透明的超濾膜如同細密的濾網,將最后殘留的雜質截留。“課本里說的‘活性污泥法’,原來就是這些棕褐色的菌膠團在工作!”一名隊員指著生化池里的混合液,興奮地和同伴分享發現。當看到處理后的清水通過管道流向車間冷卻系統,再到園區的草坪灌溉噴頭,大家真切感受到:“循環利用”從來不是課本上的四個字,而是貫穿生產的每一個環節。
實驗室里的交流,更像是一場“專業思維的碰撞”。實踐團成員帶來了校園里關于“生物炭吸附技術”的研究數據,試圖為太陽紙業解決廢水色度去除難題;企業研發人員則拿出最新的“新型絮凝劑”試用報告。“我們正在優化藥劑投加量,你們的生物炭實驗數據或許能幫我們減少藥劑用量。”研發工程師的話,讓隊員們瞬間有了“參與感”。從理論參數到實際應用,從實驗室小試到生產線中試,這場對話讓大家明白:化工學科的價值,在于讓技術真正落地,讓環保與效益找到平衡點。
“看,這湖里的魚都是自然繁殖的!”在廠區人工湖邊,技術人員的一句話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湖水清澈見底,錦鯉在水中自在游弋,很難想象,這里的水源竟是處理后的再生水。太陽紙業的工作人員介紹,廠區用水重復利用率已達95%以上,相當于每年節省了一個中型水庫的水量。“以前總覺得造紙是高污染行業,現在才知道,技術能改變一切。”一名隊員在實踐日志里寫道。這份認知的轉變,比任何專業知識的積累都更有分量——它讓青年們懂得,作為化工人,肩上扛著的不僅是技術創新的責任,更是守護生態的使命。
實踐結束時,夕陽為污水處理中心的罐體鍍上了一層金邊。實踐團成員與企業人員的合影里,身后的清水池波光粼粼,遠處的造紙車間輪廓清晰。“回去后,我要把這里的故事講給更多同學聽。”“我們可以和企業共建實踐基地,把更多科研想法變成現實。”大家你一言我一語,規劃著未來的合作方向。這場關于“水與綠”的實踐對話,沒有華麗的辭藻,卻在每個人心中種下了一顆種子:用專業力量守護綠水青山,讓每一張紙的誕生,都成為生態與產業共生的見證。
未來,“紙日可待”團隊還會帶著更多專業疑問走進產業一線。他們或許會繼續研究廢水處理的優化工藝,或許會參與到綠色造紙材料的研發中,但不變的是那份初心——讓化工技術成為連接產業與生態的橋梁,讓青春的力量,在推動“雙碳”目標與鄉村振興的征程中,綻放出屬于自己的光芒。
社會實踐活動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