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傳承優秀非遺文化,湖北大學哲學學院博士宣講團先后前往貴州與恩施兩地,并于8月31日在湖北省恩施州文化中心開展以民族文化認同與創新式傳承為主題的調研活動。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本次調研旨在結合畢節經驗,聚焦恩施民族文化發展現狀,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實踐參考。
畢節和恩施在非遺宣傳上的共同點,清晰地勾勒出了一條“活態傳承、文旅賦能、全民參與、媒體放大”的現代非遺保護與傳播路徑。它們都不是將非遺放在博物館里束之高閣,而是千方百計地讓其“見人見物見生活”,融入現代生活節奏,特別是與旅游業這一地方經濟支柱緊密結合,從而實現文化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這種模式成為中國少數民族地區宣傳非遺文化的典范。

(團隊于恩施州非遺館正門攝影)
一、恩施州非遺館:山水之間的文化記憶
當天下午,團隊到達恩施州非遺館,走進一幅流動的山水人文長卷。館內陳列以“山·水·人·文”為脈絡,系統展示了恩施地區從商周時期至今的非遺發展歷程。圖文并茂的展板、實物展示與數字技術相結合,生動再現了土家族擺手舞的恢宏場面、《龍船調》的悠揚旋律、“竹枝詞”的文學韻味,以及哭嫁歌、撒葉兒嗬等濃郁民族風情的生活禮儀。

(團隊于館內參觀攝影)
宣講團成員仔細觀察每一件數字展品,聆聽講解員對非遺項目歷史淵源、文化內涵與當代價值的深入解讀。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恩施州將非遺保護融入生態整體性理念之中,強調“與天地共命,伴草木同生”的文化內涵,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華民族傳統智慧。

(團隊成員于館內體驗科技互動設備)
館內不僅注重靜態展示,還通過影音資料、場景還原等方式,讓非遺“活”起來,使參觀者如臨其境、感同身受,反映出傳統文化在現代傳播環境下的轉型。

(團隊成員于館內體驗科技互動設備)
二、恩施非遺民俗街:見人見物見生活的活態傳承
晚上,宣講團來到毗鄰的非遺民俗街,這里不同于場館內的系統陳列,而是以更貼近日常的方式呈現非遺的生命力。街道兩旁,民間藝人現場展示織錦、刺繡、竹編、石雕等傳統技藝;茶肆酒樓中飄出恩施玉露的清香,伴隨著即興而起的山歌對唱;定期舉行的擺手舞集體展演,吸引游客情不自禁加入其中,親身體驗“歌舞相悅”的土家風情。
民俗街真正實現了“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非遺不再是遙不可及的“遺產”,而是可觸摸、可體驗、可消費的文化產品和生活方式。這種“生產性保護”模式,既為非遺傳承人提供了展示技藝和增加收入的平臺,也使非遺文化借助旅游市場走出了深山、走向了更廣闊的天地,讓非遺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團隊于恩施州非遺民俗街正門處攝影)
通過此次調研,成員們深刻感受到,恩施州在非遺保護傳承方面,不僅注重對文化本體的挖掘與保存,更著力構建包含政策支撐、機構建設、研究推廣、產業賦能在內的系統性生態保護體系。宣講團成員紛紛表示,將認真梳理總結恩施經驗,深入探討民族文化創新性傳承的內在機制與推廣路徑,為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貢獻實踐力量。

(團隊成員于恩施州文化中心合影留念)
迎著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壯麗前景,在恩施"兩山"實踐創新示范區、世界級旅游目的地建設中,相信未來必將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譜寫非遺傳承的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