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夏天,一起出發|“解碼周園文脈,活化古建傳承”實踐團:在古建群落中書寫青年擔當,為文化傳承注入青春動能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讓傳統文化“活起來、傳下去”,成為新時代青年的使命考題。這個夏天,南京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解碼周園文脈,活化古建傳承”暑期周園文化探訪實踐團走進周園,以青春之力開啟了一次“守護與創新”“傳承與賦能”的實踐之旅,在古建群落中書寫青年擔當,為文化傳承注入青春動能。

精研細謀:凝聚團隊合力繪就實踐藍圖
團隊以“精準高效、務實創新”為原則,召開了3場專項策劃會議,圍繞周園古建文化傳承與文旅賦能展開深度研討。會議室里,大家分工協作、各展所長,聚焦文化術語翻譯,查閱《中國古建筑術語辭典》等權威典籍,反復推敲雙語表述的準確性;結合短視頻傳播特點,構思《匠心周園》系列視頻分鏡,從“古建形制”“非遺技藝”“匠人故事”三個維度設計敘事框架。仔細規劃調研周園的線路,梳理核心文化節點,制定“探訪—記錄—創作—輸出”全流程實踐方案。
從“古建文化活態化傳播”的理論研討,到“雙語導覽體系搭建”的細節打磨,團隊成員以“不放過一個疑點、不疏漏一個細節”的嚴謹態度,歷經12次的修改完善確定的實踐方案,優化雙語導覽詞30余處,讓“用專業服務文化傳承”的目標落地生根,為后續實踐工作筑牢了基礎。


深度探訪:解碼古建匠心對話傳承真諦
根據精心制定的實踐方案,團隊成員化身“古建文化研究者”,深入周園各個文化場館,開啟沉浸式探訪之旅。在根雕館,同學們輕觸千年木紋,結合史料記載,梳理根雕技藝“因形賦意、化腐朽為神奇”的創作理念,記錄不同根雕作品所承載的民俗故事與東方哲思;在龍獅堂,細觀梁間金龍彩繪,對照明清禮制文獻,解讀彩繪紋樣中“龍鳳呈祥”“五谷豐登”的祈福寓意;在百床館,研究榫卯結構,測量不同床具的尺寸規格,探尋古人“天人合一”的居住美學與實用設計智慧。
為了更深入理解文化傳承的內涵,團隊形成了萬余字的調研筆記,收集一手資料20余份,為后續文化傳播與文旅方案設計積累了寶貴素材。




專業輸出:搭建雙語橋梁創新傳播形式
團隊成員充分發揮語言優勢,打造“雙語+多媒體”文化傳播矩陣。在雙語導覽體系建設上,團隊針對周園核心景點,撰寫中英文對照導覽詞,不僅精準翻譯“飛檐斗拱”“磚雕影壁”等專業術語,更在英文表述中補充文化背景注釋,幫助外國游客理解傳統文化內涵。例如,在介紹“榫卯結構”時,特別注明“Chinesetraditionalmortiseandtenonjoint,astructuralmethodwithoutnails,reflectingtheancientChinesewisdomofharmonywithnature”,讓文化傳播更具深度與溫度。
團隊傾力打造《匠心周園》雙語系列視頻。團隊成員攜帶專業設備,捕捉周園美景,反復調整視頻節奏,搭配中英文雙語字幕與深情旁白,將根雕的巧思、彩繪的絢麗、榫卯的精妙融入動態影像,讓靜態的古建“活”起來、會“說話”。
從會議室制定調研方案,到古建群的深度探尋,再到文化成果的創新轉化,“解碼周園文脈,活化古建傳承”暑期周園文化探訪實踐團以青春之姿、專業之能,為周園古建傳承注入新活力。
未來,團隊將持續關注周園文化動態,通過志愿服務深化文化傳播,以實際行動踐行“推進文化自信自強”的時代使命,讓更多人感受古建之美、守護文化之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