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古泉鎮,烈日炙烤著大地,垃圾中轉站的熱浪裹挾著復雜氣息撲面而來。在這片蒸騰的熱氣中,后大爺頭戴普通草帽,身上的環衛工人服早已被汗水浸透,卻依舊挺直腰板,矍鑠的眼神里透著一股從容。7月11日,合肥工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無廢鄉村”實踐團隊在此見證了一位八年如一日守護鄉鎮潔凈的“硬核大爺”。
當實踐團隊圍繞垃圾滲濾液處理提問時,后大爺對技術細節應答如流。他快步走到處理格柵旁,條理清晰地講解著從初步攔截到深度凈化的每一步流程。陽光透過草帽縫隙落在他臉上,汗珠滑過皺紋,他渾然不覺,仿佛格柵與管道已是他身體的延伸。“廢液必須連過三關,才能交給專業處理廠。”他伸出一根黝黑的手指,關節記錄著2920天的堅守。聽聞團隊學生們驚嘆僅十余人維持中轉站運轉,他跺跺排水渠笑道:“設備會老,責任心不生銹!”

圖1:后大爺與實踐團隊交流(張洪濤 供圖)
掃帚鋤頭中的堅守:農民出身的“環保哲學家”
交談中得知,后大爺并非專職環衛工,只是臨時承擔這份工作的普通農民。然而,他對工作的態度遠超“臨時”二字的分量。中轉站一角是他的主戰場:墻角的鋤頭木柄油光發亮,邊角綻開細密裂紋,如同他手上的皺紋;歷經風霜的竹掃帚,竹枝稀疏卻依舊硬朗,掃地的“沙沙”聲是這里不變的背景音。汗水滴落滾燙地面瞬間蒸騰,工作服后背深色汗漬緊貼脊梁,卻絲毫未阻他彎腰清掃設備的身影。四周整齊堆放的垃圾桶旁,蒼蠅在熱浪中嗡鳴,他抬手抹汗,布滿老繭的手繼續調試消毒設備——這簡陋環境中的一切,早已融入他的生活。

圖2:后大爺的工作環境(王宇見 花悅斐 供圖)
沒有豪言壯語,唯有默默堅守。垃圾中轉站門楣上的“人民”二字,無聲詮釋著后大爺最樸素的行動哲學——責任。在高溫與異味的交織中,他將平凡做到了不凡。這份踏實與擔當,如一股清泉,在年輕學子的心中蕩開層層漣漪——偉大并非遙不可及,它就蘊藏在每個認真對待生活的普通人身上。(通訊員:慕紫怡 花悅斐)

圖3:后大爺凝視著垃圾壓縮機和樸實的笑容(楊穎旋 慕紫怡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