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學生網十堰7月8日電(通訊員李夢雨)守護童真,筑夢未來。為切實提升兒童自我保護意識,筑牢安全成長防線,助力兒童身心健康發展,湖北醫藥學院可可夢志愿服務隊于7月8日上午在竹溪縣長安學校成功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兒童安全教育主題課堂。此次課堂以“我的身體我做主”為核心,旨在通過生動有趣的互動形式,系統化地向孩子們普及身體隱私知識、識別潛在風險及掌握自我保護方法。
認知起點,調研揭示知識缺口
為了解孩子們對自我保護知識的原始認知水平,課程開始前進行了一項簡單而富有啟發的“小調研”。調研結果引人關注:多數孩子能模糊感知身體的“隱私感”,但絕大部分無法準確指出隱私部位的具體范圍;對于“什么是性侵害”這一問題,回答更是五花八門,甚至有孩子將簡單的拉手擁抱也誤認為風險行為;在“遇到可疑情況會告訴誰”的選項中,“朋友”和“老師”的選擇率遠高于父母。提問過程清晰展示了系統性教育的必要性,也為課程設計提供了重要依據。

圖為志愿者在課前調研孩子們對性侵行為的了解情況。黃夢婷攝
生命探源,愛是起點
課堂伊始,志愿者拋出了溫馨而富有哲理的問題,詢問小朋友們是從哪里來的,通過親切的互動問答,引導孩子們理解生命的美好起源——源于父母的愛。“爸爸媽媽很相愛,爸爸媽媽都很愛我們,所以我才會來到這個世界上。”志愿者用溫暖的語言傳遞了愛與感恩,并自然地引出核心安全理念,孩子們也要愛爸爸媽媽,信任爸爸媽媽,遇到事情也要及時告訴爸爸媽媽。這為后續建立信任與求助的基調奠定了情感基礎。
寓教于樂,認知“小秘密”
課堂摒棄刻板說教,采用情景模擬、互動游戲等兒童易于接受的形式展開。志愿者首先通過“親密接觸”小游戲,引導孩子們在輕松氛圍中體驗“拒絕”的權利。“大家知道身體上哪些部位是我們的小秘密嗎?”隨著提問,志愿者利用清晰的圖文,明確地向孩子們指出:男孩短褲覆蓋的區域、女孩背心和短褲覆蓋的區域就是需要重點保護的“小秘密”。孩子們在趣味問答中積極回應,不僅認識到男女身體的差異,更深刻理解了隱私部位的界限。

圖為孩子們對志愿者發出的性侵害小問題進行回答。易倩攝
情景演練,學會說“不”
如何保護這些“小秘密”是活動的重點。志愿者詳細講解了日常防護要點:如不隨意觸碰、保持清潔、洗澡換衣避人等。更關鍵的是,活動設置了“遇到問題怎么辦”的實戰環節。兩位志愿者上臺扮演不同角色,惟妙惟肖地演繹了“游泳老師換衣室邀約”的場景,情節演繹直觀呈現了潛在危險的情境。表演過程中,志愿者適時暫停,引導現場孩子們思考每個時候該怎么做,孩子們看得聚精會神,情緒隨著劇情起伏。隨后,志愿者引導孩子們思考應對策略:迅速離開、大聲呼救、明確拒絕,并在安全前提下記住對方特征。孩子們踴躍參與討論,明確了“背心短褲覆蓋的部位絕對不允許他人隨意看或摸”,一旦發生,必須第一時間告訴父母等最親密的、可信任的人。遇到不舒服一定要告訴自己最親密的人成為孩子們響亮的共識。

圖為志愿者為孩子們帶來“防性侵”小劇場。李夢雨攝
明晰界限,識別侵害
課堂最后環節,志愿者清晰界定了什么是性侵害。從“故意觸摸或看你的小秘密”、“強迫你脫衣或攻擊隱私部位”,到“用物品誘惑你”、“強迫你看色情內容或一起睡覺”等行為,一一列舉。志愿者強調以上幾種行為都是性侵害并再次強化應對措施:公共場合求救、封閉空間智取。同時也教導孩子們尊重他人隱私,如進房敲門、不觸碰他人隱私部位、不說相關臟話等。志愿者特別提醒孩子們遇到任何困難或不舒服的情況,一定要告訴爸爸媽媽。

圖為志愿者為孩子們科普性侵害包括哪些行為。黃夢婷攝
本次主題課堂通過系統化、互動性強的課程設計,將原本敏感復雜的兒童自我保護知識,轉化為孩子們聽得懂、記得住、用得上的實用技能。組織者湖北醫藥學院可可夢志愿服務隊隊長深感意義重大:“課程設計源于調研,效果檢驗也在孩子們身上。看到孩子們從懵懂到清晰認知,從怯于開口到敢于表達拒絕的勇氣,這正是我們志愿服務的力量源泉。”活動現場氣氛熱烈,孩子們參與度高,有效提升了他們的安全防范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為孩子們的健康成長增添了堅實的安全保障。可可夢志愿服務隊的志愿者們表示,將持續開展此類公益教育活動,為更多兒童撐起安全保護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