繡脈綿延承續,叩尋發展新機 :南京審計大學“新繡繪路”團隊探索非遺傳承新路徑
為深入探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蘇繡的傳承脈絡,發掘行業發展機遇與傳承新源,7月26日,校級立項團隊、“新繡繪路”暑期社會實踐團隊走進蘇州鎮湖,以實地走訪、商戶訪談、非遺傳承人對話等形式,開啟了一場針對性的非遺市場實地考察調研之旅。
“新繡繪路”實踐團隊首先走進位于蘇州市虎丘區鎮湖街道繡品街內的中國蔡梅英刺繡研究所,所內各式蘇繡作品錯落有致地陳列著。既有傳統的花鳥蟲魚題材,也有融入現代元素的創新之作,將抽象的幾何圖案與蘇繡技藝相結合,碰撞出別樣的藝術火花。這些作品向團隊成員們生動展現了蘇繡這項非遺傳統工藝深厚的歷史底蘊與蓬勃的時代生命力。
考察期間,團隊成員們有幸得到了蘇州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蘇繡代表性傳承人蔡梅英女士的親切接待與悉心指導。她向團隊成員們娓娓道來研究所內多件蘇繡代表作的創作故事,從構思到選材,再到一針一線的繡制,每一個細節都飽含著她對蘇繡的熱愛與執著。在她的講述中,蘇繡藝人的匠心精神愈發立體可感,讓團隊成員們對蘇繡的百年傳承有了更為直觀和真切的感受。
在交流中,蔡梅英女士也提及蘇繡傳承面臨的現實困境,團隊據此將核心問題精簡梳理為三點:一是人才斷層,年輕人多追求快節奏生活,愿沉心學習耗時耗力的蘇繡技藝者寥寥,行業后備力量不足;二是傳承低效,傳統技藝依賴“口傳心授”,老藝人的經驗難以標準化傳遞,新手學習門檻高;三是市場適配不足,部分產品仍局限于傳統題材與形式,與現代消費需求脫節,中小商戶缺乏創新與品牌意識。
面對這些困境,蔡梅英女士展開針對性探索,形成了一套可落地的解決方案。在傳承層面,她搭建“線上線下”雙軌體系:線下,她在研究所常年開設蘇繡培訓班,從劈絲、運針等基礎技法教起;同時主動走進中小學、社區、高校,開展蘇繡公益講座,用生動的案例與親手演示,讓蘇繡文化走進大眾生活。線上,她聯合研究所技術團隊,歷時兩年整理老繡娘的基礎針法,打造出3D針法庫——通過高清動態視頻,精準還原劈絲時的絲線張力、運針時的手腕角度,甚至連繡娘多年積累的“手感”都通過數據化呈現,將原本“靠悟傳承”的經驗轉化為可視化標準,大幅降低了新手的學習門檻,讓蘇繡技藝傳承更高效。在文化傳播與創新層面,蔡梅英女士多次遠赴美國、法國、日本等國家舉辦蘇繡展覽,不僅讓外國友人驚嘆于中國傳統技藝的魅力,更與海外設計師達成合作意向,為蘇繡融入國際時尚元素提供了新思路。蔡梅英女士表示:“蘇繡不是博物館里的展品,它需要走進生活、走向世界。”
7月27日,“新繡繪路”實踐團隊來到鎮湖繡品街進行實地走訪和商戶訪談。繡品街上店鋪林立,每家店鋪都陳列著各式各樣的蘇繡產品,價格從幾百元到數萬元不等。團隊成員們與商戶們親切交流,了解蘇繡產品的銷售情況、市場需求以及面臨的問題等。
經營蘇繡店鋪“金玉錦繡”多年的馬怡紅老師告訴團隊成員:近年來,隨著人們對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蘇繡產品的市場需求有所上升,但蘇繡行業的發展還面臨著一些其他問題,如原材料價格上漲、版權糾紛、非法技術傳播導致的產能轉移等。
馬怡紅老師強調朝鮮繡非法傳播將引發產能轉移危機,她提出以“標準化建設”守護蘇繡產業根基:由行業協會牽頭,聯合頭部商戶與非遺傳承人共同制定蘇繡技藝與產品質量認證體系,明確從絲線選材、針法運用到成品驗收的全流程標準,通過官方認證標識區分正規蘇繡與非法仿制產品,幫助消費者快速識別,從市場端遏制低價劣質產品的沖擊。同時,團隊成員也提出推動政府加強對蘇繡產業鏈的監管,嚴查非法技術傳播與產能外遷行為,建立“黑名單”制度,對涉及走私、偷渡技術或轉移產能的企業與個人進行行業約束,確保蘇繡產業重心穩定在國內,守護非遺文化安全。“很多老繡娘一輩子鉆研技藝,卻不懂如何保護自己的作品,常有設計被仿冒卻維權無門的情況。”馬怡紅建議,政府可聯合高校、法律機構建立蘇繡版權維權援助中心,為從業者提供免費法律咨詢與維權支持,破解“維權難、成本高”的困境。
此次調研,讓團隊對非遺傳承有了更精準、深刻的認知:蘇繡的活化不僅是技藝的延續,更是“供需匹配”的文化重塑。蘇繡需要傳承人像蔡梅英那樣,以堅守留住技藝根脈,用數字化等現代手段打破傳承壁壘,精準對接大眾學習需求;也需要市場主體如馬怡紅般,以標準化錨定傳承發展痛點,靠多元渠道拓寬生存空間。而青年一代的參與,正是連接“傳統”與“現代”的關鍵紐帶——我們既能通過問卷調研、實地走訪等科學方式,精準捕捉市場與大眾的真實需求,也能用新媒體、新思維助力蘇繡的傳播與創新。
本次蘇州鎮湖實地考察調研已于7月28日順利結束,但“新繡繪路”團隊為蘇繡傳承貢獻青春力量的腳步才剛剛開啟。后續,“新繡繪路”團隊將進一步深度分析調查問卷數據,結合實地訪談資料,針對傳承機制完善、市場規范建設、年輕群體吸引等問題撰寫專項報告與論文,提出更多可落地的解決方案;同時計劃通過短視頻創作、蘇繡主題展覽等形式,讓更多人看見蘇繡之美、蘇繡之需,吸引青年群體參與非遺保護,以青春力量為千年蘇繡注入持續生長的動能,讓這門古老技藝在新時代真正“活起來、火起來”。
社會實踐活動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