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深入學習和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青年工作的的重要指示,激勵青年師生傳承紅色基因,增強責任感與擔當精神,8月11日,山東大學文學院“星火文薪”赴魯豫蘇徽浙五省的紅色文化調研團隊開展了以“青春紅色筑夢”為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在此行中,團隊成員張思涵參觀了中國工農紅軍第十四軍紀念館,追尋紅十四軍的奮斗歷史,感受精神洗禮。結束參觀后,成員們還前往劇場,觀看了紀念抗美援朝出征75周年的音樂劇《尋找李二狗》,在歷史與藝術的結合中獲取激勵。

紅十四軍紀念館由著名建筑設計師齊康院士設計,主建筑以“紅旗飄揚”的理念為核心,外觀像一面迎風飄揚的紅色旗幟,入口上方鑲嵌的巨大紅色五角星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剛一進入展館,莊嚴肅穆的氛圍便迎面而來,立刻將參觀者帶回那個戰火紛飛的革命年代。

序廳中,一尊高5米、寬8米的紅十四軍戰士群雕展現出宏偉氣勢,士兵們手握武器、目光堅毅,生動再現革命勇士沖鋒陷陣的勇敢姿態。雕塑兩側的展墻上,張愛萍、李維漢、劉瑞龍、黃火青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題詞,力量感十足,“英雄業績彰日月,革命精神激后人”,字里行間表達了對紅十四軍英烈的深切緬懷和崇高敬意,讓人們深刻感受到歷史的沉重和先輩們革命的情懷。
在講解員的引導下,大家依次參觀了江海曙光、長夜驚雷、斬木舉義、軍旗如畫、革故鼎新、金戈鐵馬、碧血丹心、野火春風等八個展廳。在展廳內,許多珍貴的文物、逼真的場景還原和先進的聲光電技術相結合,展現了紅十四軍從組建到英勇奮戰的輝煌歷程。看著當年農民起義中使用的簡易武器,以及留下烈士鮮血的破舊囚衣碎片,成員們深刻體會到戰爭的殘酷和先烈們的無畏精神。在尾廳的英烈名錄墻上,一個個金色的名字吸引了大家的凝視,大家默哀致敬,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禮。

參觀結束后,團隊成員還前往拓展訓練基地,親身體驗了各種場景。在那里,我們看到了重現瑞金出征、突破封鎖線、遵義導航、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民族風情、爬雪山、過草地、陜北會師以及延安生活等經典場景。在瑞金出征的部分,大家站在軍旗前,了解紅軍出發的歷史;在突破封鎖線的環節中,穿越障礙,讓人感受到紅軍當年面對重重困難的堅持;在遵義導航的場景里,復刻了遵義會議的現場,讓大家學習當年的決策過程;通過模擬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和飛奪瀘定橋的活動,體驗紅軍在這些戰役中的戰術運用和面臨的挑戰;爬雪山和過草地的部分,讓團隊成員感受到極端環境對紅軍行軍的考驗;在民族風情區,了解了紅軍和少數民族之間的交流歷史;最后,站在陜北會師的場景中,感受到勝利的喜悅,學到了當年生產生活的點滴,還在延安生活模擬中體驗了紅軍的日常生活。通過這些豐富的體驗,大家對長征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除了實地參觀之外,8月2日晚,團隊成員還觀看了音樂劇《尋找李二狗》,于藝術作品中感受抗美援朝精神。該劇是國內首部抗美援朝題材音樂劇,講述了當代青年常衛國為完成爺爺的愿望,穿越回1950年的朝鮮戰場,與爺爺并肩作戰,尋找英雄戰友 “李二狗” 的故事。

舞臺上,演員們憑借精湛的演技,演繹出“四連二班”每一個角色的不同性格特點,將觀眾帶入那段戰火紛飛的歲月。通過正轉與反轉象征歷史與現實交疊的轉臺、精準匹配音樂節拍的光影變化,以及考據抗美援朝軍裝制式的服裝設計,生動展現了戰爭的場景。《家書》《長眠》等歌曲,更是以獨特的音樂風格,道盡鐵血柔情與戰爭的悲壯。在觀劇結束后,成員還參加了主創演后談活動,了解到該劇的創作過程。在此次活動中,成員在現代藝術中感受到了抗美援朝精神,深刻體會到戰爭的殘酷與人民精神的偉大。
這次以紅色為主題的社會實踐,是團隊落實“青春紅色筑夢”理念的一次生動實踐。團隊成員們通過實地參觀和觀看演出,不僅了解了革命歷史,也在知、情、意、行方面增強了傳承紅色基因、續寫紅色血脈的決心。他們會把這次的感悟轉化成前進的動力,用實際行動踐行初心使命,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