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城市霓虹與鄉村燈火交相輝映,睡眠問題已演變為一個跨地域、跨年齡的公共議題。為響應“健康中國”戰略,探索中醫藥智慧與現代科技的融合路徑,東南大學“素問黃岐”實踐團隊2025年暑期發起“岐黃智語·云護安眠”社會實踐。團隊分赴蘇、豫三地四街道,通過“線下尋診問寐”與“線上AI助眠”兩大板塊,深入描摹當代人的睡眠困境,并推出微信中醫AI小助手進行干預,探索兼具“中醫溫度”與“科技效率”的健康服務新模式。
一、深入百家,尋診問寐:描摹當代人睡眠困境圖譜
團隊設計的問卷涵蓋基本信息、睡眠狀況、中醫體質辨識及生活習慣等五大模塊。在為期數周的走訪中,團隊成員深入近120戶家庭,覆蓋了從7歲孩童到80歲老人,以及學生、上班族、退休人員等多元職業背景的居民。通過嚴謹問卷與深度訪談的結合,團隊收集了大量一手數據,初步構建了當代社區居民的“睡眠困境圖譜”。調研結果顯示,入睡困難、早醒、夜間頻醒是三大最普遍的睡眠障礙,而情緒壓力、作息紊亂和環境噪音則是影響睡眠的主要因素。城鄉居民的困擾也略有差異:農村體力勞動者多反映“夜間頻醒”,而城市居民則更聚焦于“入睡困難”與“報復性熬夜”。
團隊運用中醫“辨證論治”思維,為不同職業、年齡的受訪者進行體質分析,揭示了睡眠問題與個體體質的內在關聯。例如,長期精神緊張的腦力工作者多呈現“陰虛火旺”,而體力消耗大的勞動者則易出現“氣血不暢”。此次調研不僅精準描摹了當代人的“睡眠困境圖譜”,更驗證了社區居民對“中醫+AI”這一便捷診療模式的普遍期待。
二、科技賦能,岐黃新生:打造指尖上的“云中醫”
針對傳統中醫問診受時空限制的痛點,“岐小素”依托WeChatBot技術構建,用戶無需下載App,在微信中即可直接交互。它具備上下文記憶與多輪對話能力,能像一位老中醫般通過層層追問細化證型,實現“科普+輕問診”的無縫切換。其核心功能高度聚焦用戶需求:
- 體質雷達·問辨失眠:用戶晨起自拍舌象,根據提示回復,即可快速匹配體質并獲取初步調理建議。
- 十萬個怎么辦·隨問隨答:24小時在線解答失眠、胃脹、脫發等常見問題,成為口袋里的“輕問診”專家。
- “活人感”養生搭子:每天23:30準時發送不重復的晚安提醒和養生妙招,如“子時一陽生,請安心入眠”,用溫暖的陪伴引導用戶建立健康作息。

三、七日之約,好夢相伴:AI干預的實踐與回響
在為期7天的社區居民試用后,實踐成果通過數據得到了有力證明。體驗者的平均PSQI(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得分從12.1分(睡眠質量較差)顯著降至7.5分(睡眠尚可),夜間覺醒次數平均減少近一半,日間精神狀態也大有改善。許多居民反饋:“收到岐小素的提醒后,會下意識放下手機,這對我們這些‘報復性熬夜’的人太有用了。”此外,“岐小素”在緩解辦公族的肩頸酸痛、腹脹等其他健康問題上也顯示了價值。活動尾聲,團隊向居民贈送了親手制作的安眠香囊,傳遞了科技與人文關懷的溫度。
從線下調研的精準診斷,到線上實踐的有效干預,東南大學“素問黃岐”團隊成功驗證了融合中醫智慧與AI技術服務社區健康的可行性。這不僅是一次科技助眠的成功探索,也為傳統中醫藥的現代化發展提供了創新思路。未來,團隊將繼續優化方案,為全民健康管理貢獻更多“東大智慧”和“東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