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味家鄉——家鄉美食插畫行動”
繪”味家鄉——美食文化傳承中的青年擔當
暑期社會實踐報告
實踐時間:2025年7月5日—7月12日
實踐地點:河南省駐馬店市(主)、汝南縣
一、實踐背景
在全球化沖擊與快節奏生活的雙重挑戰下,傳統美食工藝面臨斷層危機。本次實踐響應“繪味家鄉”行動號召,以插畫為媒介,深入河南三地調研玉山涼粉、開封灌湯包、汝南雞肉丸子湯、胡辣湯四類非遺美食,記錄技藝、傳播文化,踐行青年傳承使命。
二、實踐過程與成果
1. 田野調查與技藝挖掘
開封灌湯包:走訪“第一樓”老字號,記錄“三軟三硬”和面技法、18道褶工藝、皮凍融湯原理,拍攝老師傅搟皮、包餡全流程。
胡辣湯(周口逍遙鎮):溯源30余種香料配方,手繪熬制火候時序圖,記錄“勾芡如瀑”的視覺標志。
汝南雞肉丸子湯:考證清光緒年間秘方,提煉“手工摔打雞肉糜”的力道口訣。
玉山涼粉:采集桐柏山野生石花菜制粉工藝,速寫傳統石磨研磨場景。
2. 插畫創作與文化解讀
完成4幅系列插畫
《包藏乾坤》:以剖面形式展現灌湯包“皮薄如紙、湯若熔金”的奧妙,配詩:“十八銀褶攏云氣,一口傾瀉汴梁春”。
《胡辣江湖》:用濃烈色塊碰撞表現湯中胡椒辛香,背景融入開封鐵塔、逍遙鎮鏢旗等文化符號。
3. 問卷調研與傳播實踐
- 發放《地域美食認知度問卷》217份,數據顯示:18-25歲群體僅12%能描述本土美食工藝,印證傳承緊迫性。
- 制作1分45秒紀實短片《一勺一畫寄鄉愁》,剪輯技藝鏡頭與插畫創作過程,突出“手作溫度”。
三、實踐反思:危機與破局
1. 傳承困境
灌湯包“提褶收口”技藝需10年功底,青年學徒流失率達73%(老字號訪談數據);
工業化生產導致胡辣湯香料配比標準化,古法“一鍋一味”瀕危。
2. 青年行動路徑
技藝可視化:通過插畫分解復雜工藝,如將“灌湯包32秒速蒸法”轉化為動態教程;新媒體賦能:在抖音發起#舌尖上的非遺河南#話題,插畫視頻播放量破15萬次;產學研聯動:提案建立“校-企-老字號”傳承基地,推動技藝進課堂。
四、結語
本次實踐以筆尖追溯舌尖,在描摹一屜灌湯包的十八道細褶時,我們觸摸的是華夏飲食的千年肌理。青年當為“活態傳承”的擺渡者——讓非遺不再囿于典籍,而在插畫中沸騰,于鏡頭下飄香。
作者:劉淇鑫 來源:學校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