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8000年前,黃河流域已有先民用粘土制作陶器,其記憶延續千年,是勞動人民智慧創造的結晶,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而洛陽作為兩漢時期的政治和經濟中心,制陶技藝的發展在河洛地區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為了解在洛陽久負盛名的古陶器制作技藝,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會計學院“豫見博物,我看非遺”社會實踐隊成員宋穎前往董家古窯采訪非遺傳承人董強峰先生。

在采訪過程中,董先生介紹了古陶瓷的背景以及古陶瓷非遺文化的發展前景及其面臨的困境。目前古手工制陶技藝已進入洛陽各大高校以及初高中小學幼兒園,并且通過開發文創產品,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去學習了解手工制陶技藝。但是由于其廠區拆遷后,暫沒有其他安置場地,導致其發展受限。

希望通過這次采訪能讓年輕人深入了解,陶瓷的發展演變史,充分感受非遺文化的魅力,進一步拓展藝術視野和文化素養,全面增強文化認同感與民族自信心,為河洛非遺進行進一步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實踐提供有力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