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上午,集美大學縱嵐山海實踐隊在福建北港文創村進行了為期半天的調研活動,旨在探析北港文創村的發展情況和環境保護措施。
作為福建省首批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北港文創村秉持著綠色環保、傳承文化的理念,大力發展旅游業,吸引了大批游客和投資者的關注。為更好地研究該地區的發展歷程及環保措施,集美大學縱嵐山海實踐隊與企業代表和當地村民進行了深入的交流。
北港文創村的發展始于2008年,當時政府對該村進行了全面的規劃和改造,讓久經歲月的石頭厝成為平潭最典型的特色建筑,提升了鄉村的整體形象和吸引力。據了解,政府通過制定一系列稅收優惠政策、土地政策和財政支持政策,為該村提供了優惠條件和良好的創業環境。“在政策的支持下,北港村的發展變得更加多元化,這一片相連的餐飲店、便利店、海鮮大排檔都是我們家的產業!”一名年輕的店員自豪地說道。
2016年,北港村以“文創”為主題,引入臺灣的文創團隊和文化元素,重塑了一個集觀光、體驗、餐飲、娛樂、購物等功能于一體的特色旅游街區。其中,“石縫微光”商家是典型代表之一。什么是“可以吃的石頭”?石頭居然也能唱歌?帶著重重疑團的實踐隊員們走進了北港一家以“石頭”為主題的咖啡廳兼伴手禮文創店。服務員介紹到,創辦人林智遠和伙伴們從臺灣來到平潭,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得知了被稱為“石鑼石鼓”的石頭,能夠發出不同音色并拼湊出簡單音階以用來演奏。同時,該團隊獨家研發的石鳳酥,讓臺灣手藝與平潭石頭碰撞出別樣的火花。如今,村里的文創產業持續蓬勃發展,北港文創村已經成為福建省鄉村振興的典范。
文創產業的發展固然為北港文創村的振興注入了活力,但其在生態環境的保護上依然缺乏有效措施。相比之下,壇南灣生態網紅景區在垃圾分類上采取了標準化的處理流程。景區負責人不僅對相關工作人員進行嚴格培訓,還積極向游客宣傳垃圾分類與環境保護的重大意義,共同維護景區的環境建設。實踐隊指導老師林曉健指出,“要想推動旅游業可持續發展,實現鄉村振興和生態保護的雙贏局面,需要充分考慮生態保護。”
除了生態保護方面,在走訪的過程中,隊員們也對游客意見進行了問卷收集,發現景區管理中仍存在一定的問題,如時有出現的垃圾、橫行的車輛、喧囂的鳴笛聲等,嚴重影響了游客的旅行體驗。針對這些方面,實踐隊建議景區管理方面加強對游客行為的引導,限制車輛通行,同時強化環境衛生管理,增設垃圾桶并推行垃圾分類教育,共同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
實踐隊員們在調研結束后對這兩天的行程進行了小結,通過與壇南灣景區的對比調研,他們發現二者有一些共同點:體驗項目相似度高。景區都開設了一系列文化體驗項目,如樂趣海釣,游艇觀光,孤島趕海等項目;商業氛圍濃厚。每一家店鋪都精心布置,商業形式繁華多樣,承載地域文化的紀念品、融合當地特色的土特產令人目接不暇;配套設施有待完善。景區附近的車站較少,沒能更好地為游客的出行提供服務。
此次調研活動不僅讓實踐隊成員們認識到北港文創村與其他生態型網紅景區的差異和共同點,也為實踐隊在鄉村振興和生態保護領域的更深層次探索提供了寶貴經驗。集美大學縱嵐山海實踐隊將持續關注鄉村振興和生態保護問題,為鄉村綠色振興和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圖為咖啡店員工接受實踐隊員采訪。通訊員 林書羽 攝

圖為游客體驗“會唱歌的石頭”。通訊員 林書羽 攝

圖為景區游客參與問卷調查。通訊員 林書羽 攝
作者:李冬 王安琪 林佳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