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最初實踐計劃之前,我便一直向往著這座似乎并不是那么熱門的村莊。我在腦海中構思了無數次這片土地的模樣:她會不會如家鄉一般待我親切如往,又是否會因過于破敗而導致理想落空?
可是,當我離開校園,從杭州奔赴遠方,走下巴士,雙腳剛剛能感受到大地溫度的時候,芙蓉古村以一個恬淡的微笑和溫柔的擁抱將我攬入懷中。她的模樣開始在我的腦海一筆一筆勾勒,呈現出一個清晰而并不明確的形象。
夏日的風炙熱,吹拂著我的臉頰。路邊的樹蔭成了暫時避暑的最佳選項,可跳躍的思緒拽著我整個浸入村莊的氛圍,我沒法對這個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古村莊說“不”。小歇片刻,我便離開了這片蔭涼。
芙蓉古村位于溫州市永嘉縣的巖頭鎮,村中原本并沒有芙蓉花生長,但其西南面的山上有三座白里透紅的高崖狀如三朵含苞待放的芙蓉,因而得名。村落繼承了老祖宗的智慧,布局巧妙地運用了風水堪與中“象”的思想,并按“七星八斗”的格局,因地制宜規劃設計,突出“以水克火”與“利于戰”的特點。浙江省中部的楠溪江流域文化積淀深厚,楠溪江村落中,芙蓉村最負盛名,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七星八斗”建筑思想的集中體現,“七星八斗”寓意著天上閃爍的星與地上人相對應,星筑臺、斗鑿池作為象征,也巧妙體現了我國古代村落規劃與陰陽五行學說相結合的傳統。民居建筑類型多樣,層次豐富,其基本型制有“一字形、“凹”字形” 、工” 字形、“日”字形等。有單屋也有樓居。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她形成了傳統的做法和定制。村中民宅以磚木結構為主,冬暖夏涼的青磚,清爽干凈的白墻與江浙傳統烏瓦巧妙配合,屋亭飛檐,高低錯落,疏密有致,勾勒出芙蓉的清麗。樸實素雅的形態,優美親切的比例,明快樸實的色調,兼以家家石砌矮墻,戶戶綠樹成蔭,使整個村落構成一種和諧的美。
中國古代耕讀文化、宗族文化演變都蘊含在這些古村落的建筑中,芙蓉古村比較重視教化,受孔孟、老莊之道影響,楠溪江歷代先人都很重視禮樂教化,期望后代兒孫能“光宗耀祖”。在宗法制的傳統農村里,“耕讀傳家”是人們根深蒂固的生活理想——從這里保留的私塾學堂之中便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