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栗“金果實”,農家笑開顏中國青年網濰坊2月1日電(通訊員 程思遠)為了進一步學習黨的二十大中有關鄉村振興的內容,尋找鄉村振興、特色產業發展的有效途徑,2月1日,曲阜師范大學傳媒學院“黑墨成文,綠野振興”實踐隊伍赴往濰坊市諸城市昌城鎮的板栗園進行問卷調查和走訪。
諸城市昌城鎮被譽為“中國板栗之鄉”。據《諸城市志》記載,諸城板栗自明朝末年開始栽植,至今已有300余年的歷史,尤以昌城鎮最為盛產。昌城鎮現有板栗1萬多畝,明清古樹3000余棵,年產量在500萬公斤以上。 周邊居民圍繞板栗發展起種植、采摘、收購、加工等產業 ,小小板栗成為名副其實的鄉村振興“金果實”。

圖為豐收的昌城板栗。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程思遠 供圖
實踐隊員了解到,近年來,昌城鎮發揮萬畝板栗的經濟優勢、生態優勢、景觀優勢,持續加大古樹保護力度,提升農民專業化水平,促進種植、加工、貿易、文旅等產業融合發展,以小板栗孕育鄉村振興“金果實”。
良好環境優勢助力板栗不斷發展昌城境內有濰河、蘆河、百尺河三條河流過境,屬于沖積平原,氣候溫暖濕潤,所以這里土肥水盛,林木繁茂,百草蔥蘢,再加上處于濰河東岸,水源條件充足,細沙土壤,非常適宜板栗生長。如今,板栗的種植面積已在原來明清古板栗園基礎上有了進一步的擴大,形成了南北覆蓋長達15公里的板栗種植帶,種植面積達1萬多畝。

圖為板栗園內優美環境及觀光游客。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程思遠 供圖
悠久歷史提供豐厚文化底蘊,增添文化色彩古老的栗園孕育了瑰麗神奇的板栗文化。園中既有鳳凰送栗的神話,又有戀人殉情的傳說,特別是那歷經滄桑的古板栗樹和鳳鳴坡、濰東明園、迎官道、眺水臺、情人島等眾多的歷史遺跡,更讓身居其中的人們返璞歸真,回歸自然。另外,在板栗園附近還有眾多歷史遺跡:巴山后坡的康家古冢,巴山以東的漢墓群落,巴山前面的光陰寺遺址和蘆河村的炳燭寺遺址等。整個板栗園天造地設,環境優美,古板栗樹造型奇特,千姿百態,巧奪天工,惟有親臨其境,才能真正領略到它美麗獨特的風光。
板栗園融合創新發展,展示不竭潛力為提高板栗品質,諸城市通過實施品種改良、林地撫育管理、病蟲害防治等綜合技術,為優質板栗豐產打下堅實基礎。同時,通過舉辦采摘節、豐收節等活動,讓游客欣賞鄉村美景同時,感受收獲板栗的快樂,走出了小板栗大產業鄉村振興之路。為更好地發展社區板栗種植,當地還專門成立了板栗協會,加強古樹保護,指導農戶科學種植,幫助農戶打開銷路,提高昌城板栗的知名度。并且,昌城板栗園引進部分中外名貴栗種,統一組織對品質差、產量低的古栗樹進行高接換頭,使古樹煥發了勃勃生機,產量不斷提高,交易量也越來越大,同時大搞板栗深加工,開發出栗子粉、栗子粥、栗子雞、烤栗子、栗子面條等系列產品,銷往全國許多大中城市,經濟效益進一步提高。現在,“昌城板栗”已經成為農民增收的一大特色產業,聞名遐邇。

圖為實踐隊員于板栗園內進行采訪。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程思遠 供圖
古板栗園歷史悠久,樹齡年長,是不可再生的天然資源,也是一筆不可多得的巨大財富。為了有效地保護這些古板栗樹,近年來,昌城鎮黨委聯合市林業局等相關部門,對板栗園中的所有古板栗樹進行了逐一編號、登記掛牌,為每棵古板栗樹建立了詳細的檔案。按照“生態為主、整體規劃、分步實施、對外招商、統一管理”的原則,制定了“劉墉板栗園”整體開發規劃,加大了板栗園開發力度,一期工程選擇緊鄰濰河的1200畝地開發。利用板栗園中的空閑地,規劃建設諸城燒烤園,并配套建設停車場、兒童游樂園、眺望臺等設施。同時,與濰河開發相結合,建設水上游樂場,形成集水上游樂、板栗觀光、林中美食于一體的生態旅游園區。二期工程重點搞好北片和東片區的開發,通過系統、科學開發,把板栗園建設成為省內乃至全國的古板栗特色飲食游樂園區。不久的將來,板栗園定會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世人面前。

圖為實踐隊員于板栗園內觀看鄉村振興相關宣傳。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程思遠 供圖
近年來,諸城市利用鄉村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把農業觀光與景區建設、傳統農業文明與現代鄉土文化有機結合起來,不斷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把特色產品生產作為實現農業發展、鄉村振興的有力抓手,助力當地農民致富增收,有效促進了農業轉型升級增效,更好發揮了鄉村旅游在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作用,為鄉村振興提供不竭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