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皖南,秋意漸濃。懷揣著對傳統(tǒng)文化的敬畏與一份明確的項目使命,“安徽潛山彈腔瀕危非遺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研究”大創(chuàng)項目組為潛山彈腔而來,深入這片孕育了百年古韻的土地。他們此行,是為了“傾聽”那一縷瀕臨消逝的古老唱腔,是為了“解碼”其傳承數(shù)百年的文化密碼,更是為了“求索”其在新時代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可能。
第一站,學子們來到了潛山市文化館與圖書館。在泛黃的書頁與厚重的文獻中,他們翻閱著關于彈腔起源、傳承脈絡的點滴記載。那些文字雖已斑駁,卻依然能讓人感受到這門藝術曾經的輝煌與溫度。正是這些珍貴的史料,為后續(xù)的實地走訪埋下了情感的伏筆。
隨后,一行人乘坐大巴車深入大別山東南麓的潛山市西南山區(qū)。山路蜿蜒,層林盡染,他們終于抵達位于北緯30°線上的五廟鄉(xiāng)程沖村許家畈,走進了那個被譽為“潛山彈腔唯一傳承載體”的業(yè)余彈腔班社。
“我們班社從光緒年間走來,已經傳了六代。”五廟鄉(xiāng)二級主任科員蔣齊應語氣中帶著自豪,也帶著一絲沉重。他介紹,上世紀80年代,許開學與13位藝人重組班社,卻因“打工潮”的沖擊幾近停擺。直到2015年,班社才正式注冊重生。如今,班社共有30名演職人員,其中省、市、縣級非遺傳承人就有18位。從2016年到2020年,《二進宮》《郭子儀上壽》等九部大戲被一一復排,沉寂多年的山間,再次響起了那醇厚蒼勁的唱腔。
在班社古樸的廳堂里,許開學老先生為學子們演唱了一段彈腔。雖年近八旬,他依然精神矍鑠,一開口,嗓音渾厚有力,韻味悠長,仿佛能將人帶回那個戲曲聲聲入人心的年代。許老從小癡迷彈腔,幾十年如一日地堅守在這片土地上,不為名利,只為心中那份無法割舍的情結。他先后被評為“安徽好人”“潛山縣優(yōu)秀非遺傳承人”,并于2019年入選“中國好人榜”。他不僅是彈腔的“守藝人”,更是一座活著的非遺豐碑。
近年來,潛山市文化部門也加大了對彈腔藝術的保護力度,設立專項資金、完善獎勵機制、推動老戲復排、舉辦調演活動、建設文化基地等一系列扎實舉措,讓這門曾經瀕危的藝術,重新在皖山皖水間生根發(fā)芽,煥發(fā)出新的生機。
這一趟旅程,對四位學子而言,不僅是一次文化溯源,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他們用腳步丈量非遺的土壤,用青春聆聽歷史的聲音。潛山彈腔,不再只是紙上的名詞,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文化生命。而他們,也正成為這傳承之鏈中,嶄新而有力的一環(huán)。(通訊員 程思語 謝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