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共話石榴籽,青春星火赴邊疆
邊疆行,團結情:長安大學學子的民族共同體實踐深探
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民族團結是永恒的主題,青年擔當是時代的呼喚。2025年盛夏,長安大學材料學院"民風共話石榴籽,青春星火赴邊疆"實踐隊遠赴新疆伊犁,開展了一場關于文化認同、歷史傳承與民族團結的深度實踐,用青春腳步丈量祖國邊疆,以真摯情感筑牢民族共同體意識。
一、理論引領實踐:筑牢思想根基
實踐隊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為根本遵循,深刻把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主線。出發前的部署會議不僅是行程安排,更是一次理論武裝和思想動員。指導教師肖雅蕊提出的"三個要求"——安全第一、成果凝練、宣傳推廣,體現了實踐活動的系統性和目標性。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實踐隊將自身定位為長安大學的"材料"和民族團結的"黏合劑",這一雙重身份認同彰顯了高校社會實踐的新范式:既發揮專業特色,又服務國家戰略。隊長石志疆提出的"行走的思政課"理念,突破了傳統思政教育的時空限制,讓民族團結教育從課堂走向社會,從理論走向實踐。
二、文化認同:深挖共有符號,增強情感聯結
實踐隊在伊犁的多民族社區中,敏銳地捕捉到文化認同在民族團結中的基礎性作用。
樂器共鳴中的文化交融。在漢人街大巴扎的樂器行,冬不拉與手風琴并置展示,本身就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生動寫照。手風琴表演藝術家何立志的演奏,不僅展示了哈薩克族的藝術才華,更通過《我們新疆好地方》的集體合唱,創造了"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文化場景。實踐隊員趙博浩從吉他到手風琴的跨界嘗試,象征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藝術相通性。
語言交流中的情感互通。實踐隊在可克達拉鎮江高級中學開展的推普實踐,超越了簡單的語言教學,成為情感聯結的紐帶。隊長石志疆作為母校優秀學子的身份,增強了宣講的親和力和說服力,實現了"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實踐效果。
三、歷史溯源:追尋共同記憶,筑牢認同根基
實踐隊對伊犁林則徐紀念館和伊犁州博物館的參觀考察,體現了從歷史維度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深刻思考。
林則徐精神的當代詮釋。林則徐從東南沿海到西北邊疆的人生軌跡,本身就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形成的縮影。他在伊犁興修水利、造福百姓的事跡,展現了無論身處何地、身任何職都"茍利國家生死以"的擔當精神。這種精神跨越時空,成為連系內地與邊疆、歷史與現在的精神紐帶。
博物館敘事中的共同體意識。伊犁州博物館的展陳敘事,從考古遺跡到民族服飾,從古代文物到現代史料,構建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歷史證據鏈。特別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展,通過實物、圖片、文獻等多維展示,系統闡釋了中華民族從自在到自覺的歷史進程。
四、實踐創新:構建民族團結的青年范式
本次社會實踐在內容設計和方式方法上都有重要創新:
雙向賦能的新模式。實踐隊不僅為邊疆帶去內地的教育理念和文化元素,更注重從邊疆各族文化中汲取營養,實現了內地與邊疆、高校與地方、學生與群眾的雙向賦能。
情感先于理論的方法論。實踐隊通過音樂共鳴、民俗體驗等情感浸潤方式,先建立情感聯結,再深化理論認知,符合民族團結教育的規律。
跨界融合的實踐路徑。將專業特色(材料科學)與民族團結主題相結合,將歷史文化考察與當代社會觀察相貫通,創造了多維度的實踐體驗。
五、當代啟示:青年擔當與民族團結的互促共進
通過此次實踐,我們得以管窺新時代青年參與民族團結建設的路徑與意義:
青年是民族團結最有活力的載體。大學生具有知識儲備、學習能力和創新意識,能夠為民族團結注入新動能。長安大學實踐隊通過音樂、語言、歷史等多維探索,展現了青年參與民族團結的多種可能。
實踐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有效途徑。只有通過實地走訪、親身體驗、面對面交流,才能超越抽象認知,形成真實、立體、全面的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
邊疆是青年成長的重要課堂。邊疆地區的多民族文化、豐富歷史資源和廣闊發展空間,為青年提供了獨一無二的成長環境。實踐隊員在服務邊疆的同時,也收獲了思想淬煉和精神升華。
六、從石榴籽到星火傳人
長安大學赴新疆伊犁社會實踐的深遠意義,不僅在于活動本身的成功開展,更在于探索了一條高校青年參與民族團結建設的新路徑。從象征團結的"石榴籽"到傳播光熱的"星火",實踐隊員實現了從認知到認同、從學習到傳播、從接收到給予的轉變。
這次實踐告訴我們,民族團結不是抽象的口號,而是具體的行為;不是遙遠的理念,而是切身的體驗;不是單向的給予,而是雙向的賦能。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需要更多這樣的實踐探索,讓青春星火照亮民族團結之路,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入人心,匯聚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
邊疆之行終有結束之時,但民族團結的征程永遠在路上。長安大學學子帶走的不僅是難忘的回憶,更是沉甸甸的責任;留下的不僅是短暫的足跡,更是長久的情感紐帶。這種跨越山河的情感聯結和心靈共鳴,正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最生動的寫照,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深厚的力量源泉。
實踐報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