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喧囂處聞驚雷,于微屏中見赤心 ——關于短視頻平臺紅色教育內容受眾接受度的調研心得
于喧囂處聞驚雷,于微屏中見赤心
——關于短視頻平臺紅色教育內容受眾接受度的調研心得
作為一名妥妥的Z世代大學生,咱打小就泡在數字浪潮里,成長路上滿是信息爆炸的日常。說真的,刷短視頻這事兒,早跟吃飯喝水一樣,成了生活里缺不了的“數字習慣”。可當莊嚴肅穆的“紅色教育”,撞上快節奏、碎片化還特愛搞娛樂的短視頻,到底能擦出啥火花?是讓人覺得別扭的“水土不服”,還是能煥發生機的“老樹新花”?帶著這份好奇,我在7月10號到25號這半個月里,扎扎實實干了場小調研,專門盯著大伙兒對短視頻平臺上紅色教育內容的接受度。這十幾天里,我不光沉浸式刷遍了各大平臺的紅色視頻,還跑遍了學校的教學樓、食堂、操場發問卷,最后對著一堆數據熬了好幾個晚上整理分析,總算摸透了點門道。過程里有過刷視頻到眼酸的疲憊,也有看到問卷反饋時的驚喜,心里更是跟炸開了驚雷似的滿是感觸——這哪兒是一次普通的課程調研啊,分明是跟時代嘮了回深入的嗑,跟同齡人們來了場實打實的靈魂共鳴,算得上是一段特別的思想之旅。
一、從“宏大敘事”到“個體關懷”:能共情,才算真看懂
以前我總覺得,紅色教育就是講些“國家大事”“歷史進程”的宏大故事,再念幾段教科書里的理論,聽著挺崇高,可總覺得離自己老遠——畢竟咱每天操心的是上課、考試、周末去哪兒玩,那些幾十年前的事兒,好像隔著層看不見的膜。但這次半個月的調研,徹底把我這刻板印象給推翻了。整理數據的時候我一眼就發現,那些點贊破萬、轉發量高、大伙兒能從頭看到尾不劃走的爆款紅色視頻,都踩著同一個“爆點”——把“國家視角”妥妥轉成了“個人視角”,專挑歷史里最有人情味的小細節講。
就拿有個講陳望道翻譯《共產黨宣言》的視頻來說吧,它沒像念文獻似的絮絮叨叨講背景、說意義,而是用一鏡到底的鏡頭,演了個特別細膩的小場景:寒冬臘月里,陳望道縮在簡陋的屋子里,桌上堆著厚厚的書稿,他手里攥著筆,眼里亮得像有光。忙到餓了,就隨手抓個粽子蘸著旁邊的“紅糖”吃,結果越吃越覺得不對味,直到家人進來提醒,才發現自己蘸的是墨汁,嘴角還沾著黑印子,卻笑著說“真理的味道,比紅糖還甜”。就這么幾十秒的片段,把原本抽象的“信仰”,變成了能嘗到的“甜味”、能看到的“專注”,我當時刷到的時候,眼淚都差點下來,一下子就跟百年前的他共情了。這時候我才明白,真正給咱們年輕人的教育,從來不是高高在上地說教,而是像跟朋友坐一塊兒聊天似的,平等又真誠。歷史也不再是書本上冷冰冰的名字和日期,而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他們也會餓、也會累,也會因為專注犯迷糊,也有自己特別執著的事兒,能讓咱們看著就覺得“要是我在那會兒,說不定也會這么做”。要傳承紅色精神,真不是光靠重復念口號就行,得有人當“翻譯官”,把過去那些關于信仰的選擇、關于理想的堅持,變成咱們年輕人能聽懂、愿意聽的“心里話”。
二、從“單向灌輸”到“雙向奔赴”:能參與,才是真認同
這次半個月的調研,還有個讓我特興奮的發現——紅色內容的傳播方式,早不是以前那套老路子了。以前是電視里播、老師來講,咱們只能坐在那兒聽,屬于單向的“灌輸”;可現在有了算法幫忙,短視頻平臺上的紅色內容,變成了創作者和觀眾一起互動的“雙向奔赴”。尤其是咱們大學生群體,表現得特別明顯:咱不只是刷視頻的“消費者”,還能自己剪視頻、傳視頻,甚至用自己的方式解讀紅色內容,成了“生產者”和“傳播者”。
調研的時候,我在學校里找了好幾個愛剪視頻的同學聊天,他們給我看了自己做的作品:有人把長征時期的老照片,用AI修復成彩色,再配上卡點的紅色主題音樂,加個“這才是咱們該追的星”的字幕,看著就特別帶勁;還有人把《覺醒年代》里的片段剪出來,跟現在的校園生活做對比,配文“百年前他們為理想奮斗,現在該我們了”,底下評論區全是同學的共鳴。除了身邊人,平臺上的熱鬧勁兒也不遑多讓——“如果信仰有顏色”的話題下面,有人跳著改編的手勢舞,動作里全是對祖國的喜歡;有人用動漫風格畫李大釗、陳獨秀,讓歷史人物變得特別親切;還有人寫原創詩詞,一句“以吾輩之青春,護盛世之中華”,看得人熱血沸騰。這種“邊玩邊學,邊學邊玩”的模式,真的讓咱們參與感爆棚,也特別有主人翁的感覺。以前學傳播學的時候,老師講過“使用與滿足”理論,那時候沒太懂,現在才算真正明白——咱們不再是被動等著接收信息,而是主動拿起手機,用紅色元素來表達自己的想法、找到同頻的圈子,甚至通過創作實現自己的價值。這種自己動手創造出來的情感連接,可比坐在那兒聽別人講一小時課牢固多了、深刻多了。我琢磨著,短視頻平臺上的紅色教育,最好的樣子可能不是培養出多少能背歷史年表的“學霸”,而是能讓大伙兒多幾次“我也想做點什么”的創作沖動,一起搭建一個能分享想法、有共同情感的“小圈子”。
三、沉思與隱憂:在“算法繭房”和“娛樂過頭”之間找平衡,太難了
不過,咱作為受過批判性思維訓練的大學生,興奮歸興奮,這半個月里也沒少琢磨背后的問題。畢竟調研不能只看光鮮的一面,得冷靜下來想想隱患——所以我的調研心得,不都是夸夸其談,更多了些實實在在的冷靜思考。
最先要擔心的就是“算法繭房”這個事兒。平臺的算法都是按咱們的興趣推內容,比如我平時愛刷紅色視頻,打開APP就全是這類內容;可要是有同學平時只愛刷搞笑段子、游戲視頻,那他可能這輩子都刷不到一條紅色教育內容。我在問卷里也問過這個問題,有30%的同學說“從沒在首頁刷到過紅色視頻”,還有15%的同學說“刷到了也會直接劃走”。這就導致一個問題:紅色視頻看起來傳得挺火,點贊轉發都高,其實可能只是在同一個“喜歡紅色內容”的圈子里自嗨,沒真正觸達到那些對歷史政治沒興趣的人。這樣一來,“擴大主流價值影響力版圖”的目標,不就成了空談嗎?
還有就是“娛樂化”的尺度不好把握。短視頻本來就短,一兩分鐘要抓住人眼球,內容肯定得壓縮、提煉,有時候還得加點戲劇化的東西,比如用夸張的配樂、煽情的字幕,這些都能理解。可我調研的時候也看到過一些視頻,為了博眼球,把嚴肅的歷史事件剪得亂七八糟,甚至為了制造“爆點”,故意編造一些不符合史實的細節;還有的把英雄人物做成搞笑表情包,用調侃的語氣講他們的故事。看到這些的時候,我心里特別不是滋味——歷史之所以珍貴,就是因為它的厚重和嚴肅,要是為了娛樂把這些都丟了,咱們看到的就不是真正的紅色精神了。赫胥黎在《美麗新世界》里說的“人們感到痛苦的不是他們用笑聲代替了思考,而是他們不知道自己為什么笑以及為什么不再思考”,這話這半個月里一直在我心里響,尤其看到那些過度娛樂化的視頻時,更覺得警醒。
總結與展望:路不好走,但走著走著總會有方向
這半個月的調研,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對我來說,卻像是一次徹底的思維刷新。我既看到了新媒體技術給傳統紅色教育帶來的無限可能——它能讓歷史“活”過來,能讓精神“近”起來,能讓咱們年輕人主動靠近、主動接受;也清楚地看到了藏在背后的復雜挑戰——算法的局限、娛樂化的風險,每一個都不是好解決的問題。但也正是這些矛盾,讓我不再用“非好即壞”的簡單想法看事兒,也明白不管是教育還是傳播,從來都不是一條直路,都是在解決矛盾的過程中慢慢進步的。
對我自己來說,這次調研更像是完成了一次特別的自我教育。以前總覺得那些紅色歷史、紅色精神跟自己沒關系,刷到相關內容也會劃走,可這半個月里,我主動去查了更多歷史資料,主動跟同學聊起那些英雄故事,慢慢發現,原來那些百年前的理想和堅持,跟咱們現在的生活、現在的追求,其實是相通的——他們為了“讓中國人站起來”奮斗,咱們為了“讓中國更強盛”努力,本質上都是在為了更好的未來拼。我現在特別相信,傳承紅色基因,絕不是靠強迫灌輸,而是要靠它本身強大的生命力、感召力和適應能力,在新時代找到新的發展方式,用咱們年輕人能接受的樣子,走進咱們心里。
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咱們不該只是站在旁邊看熱鬧,也不該被動等著別人把知識喂到嘴邊,而要主動參與進去——看到好的紅色內容,多轉發、多點贊,幫著擴大影響力;自己有能力的,就動手創作,用咱們的視角、咱們的語言,做些既有深度又溫暖的內容;要是看到過度娛樂化、不尊重歷史的內容,也別沉默,大膽指出問題。爭取讓紅色精神,在咱們劃手機的指尖流轉,像小溪流水一樣,慢慢滋潤更多同齡人的心里。
在熱鬧的短視頻平臺里,能聽到歷史傳來的“驚雷”;在小小的手機屏幕里,能看到一顆顆赤誠的“紅心”。這,就是這半個月調研給我最大的收獲,也是我往后想起這段日子,最覺得珍貴的東西。
實踐報告推薦